紧接着,他用那洪亮且清晰的声音高声下令道:“着翰林院编修庄际昌、工部主事陆之祺二人负责南直隶事宜;翰林院编修孔贞运、工部主事陆怀玉负责江西事务;翰林院编修陈子壮、周应期则负责山东一地……”
伴随着叶向高一一道出那些被点名的年轻官员姓名,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从各自所在的席位起身,稳步走到场中央站定。诸位大臣定睛观瞧,赫然发现叶向高所唤之名的这整整三十位官员,无一例外皆是万历四十七年新科举人中的进士出身。
要知道,能在这四百名进士当中脱颖而出者,个个皆可谓是人中龙凤,才华横溢。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这群年轻才俊之中,竟然还包含有一部分隶属于东林党一系的官员。
此时此刻,满朝文武心中不禁暗自揣测起来,皇帝陛下究竟意欲何为?他如此安排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深意和盘算呢?众人面面相觑,一时之间谁也摸不透皇帝这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但是,他们知道的是,这些年轻官员将会以朝廷钦差的身份下到地方,去督促和推广甘薯的种植,可谁又知道,他们就只带着这一道命令呢?
朱由校和叶向高他们当然不会如此暴晒天物咯!
尤其是身为首辅的叶向高以及次辅孙承宗,他们二人对于皇帝此番举动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可谓心知肚明。皇帝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显然是想要精心培养这批崭露头角的新人,从而为他们日后能够顺利进入内阁铺平道路、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内阁大臣的标准将发生重大变化,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看重是否出身于翰林院。
如今,首要条件便是必须拥有丰富的地方为官经历,唯有亲身感受过基层百姓的生活百态和治理难题,才能够真正理解民间疾苦,从而制定出更为切实可行的政策方针;其次则需要在六部之中轮流任职,通过接触不同领域的政务工作来积累广泛且全面的执政经验。也只有做到这两点,皇帝方能准确地判断这些官员究竟适合哪个具体部门,以及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和素质担任内阁宰辅之职。
正所谓“大浪淘沙始见金”,尽管每三年都会举行一次科举考试,每次都能选拔出三百至五百名进士及第者,但他们当中能够最终成功晋升进入内阁的人数始终寥寥无几,通常不会超过六人至八人而已。
然而,二十年时间里,累计将会有将近两千余名进士踏入仕途。但令人唏嘘不已的是,还有比这更加庞大的群体还在等着位极人臣,最终能够如愿以偿跻身内阁的能有几人?
由此可见,这一晋升之路充满了无比的艰难险阻和激烈竞争,其残酷程度实在超乎想象!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