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丈行动虽然给广大平民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他们切实享受到了政策的实惠;但对于那些官豪世家而言,则无异于一场灾难,因为这严重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因此,这些人自然会极力反对这一法令的推行。尽管遭遇重重阻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条鞭法的实施有助于改善赋役分配不均的现状,实现“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均”的良好局面。同时,也为未来国家赋税的顺利征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得普通民众犹如获得新生一般,生活负担得以减轻,社会经济逐渐恢复活力。
在那部赫赫有名的《皇明祖训》里,既未明文禁止向皇族征收田赋,亦未曾提及不得向士绅课以田赋之事。然而,令人诧异的是,纵览历朝历代,竟无一位皇帝敢于向这两个群体伸出索要田赋之手。难道真如表面所见这般吗?实则并非如此!只是历任皇帝皆不愿充当那个恶人角色,唯恐给自己落下一个苛待皇族之名罢了。
事实上,早在嘉靖帝时期,针对皇族的整顿便已悄然展开。嘉靖帝曾颁下旨意,对皇族成员娶妻纳妾一事作出了极为严苛的规定。而后,张居正推行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其锋芒所指也仅仅局限于士绅阶层。因此,无论是嘉靖帝的举措,还是张居正的改革,都难以称得上是一场彻头彻尾、毫无保留的变革。
同样地,朱由校这位帝王亦是如此想法。他自然也是不愿意亲自去背负这“坏人”的骂名,毕竟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能推给他人自是再好不过。于是乎,他那双锐利的眼睛开始在后宫中游移,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已然失宠且势力渐微的郑贵妃身上……
她有个好大儿,也就是朱由校的三叔福王朱常洵,他受封洛阳时又是两万顷良田,又是一千三百盐引,这等于是送了他二百万亩良田和四十二万斤明时最好的淮盐。封王至今已经二十来年,可以说是天下最富有的皇族一点都不过分。
那怎么虎口夺食呢?唯恐吓乎。
收到朱由校下达的指令之后,帝党的一众官员们犹如得到了尚方宝剑一般,纷纷行动起来,奋笔疾书,向朝廷呈上奏折,强烈要求彻底调查清楚郑贵妃在“红丸案”当中所扮演的确切角色。这些奏折如雪片般飞向皇宫,通过宫内宦官们的传递,这一消息迅速传到了郑贵妃那里。
当郑贵妃听闻此事时,不禁大惊失色,整个人都吓懵了。她万万没有想到,朝臣们竟然会想彻查这件事!从那一天起,郑贵妃终日惶恐不安,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她常常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暗自垂泪,心中充满了恐惧和忧虑。
而就在此时,远在洛阳的福王朱常洵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获知了这个惊人的消息——朝野上下皆要求皇帝严查其母妃在“红丸案”中的具体涉案程度。朱常洵听到这个消息后,顿时吓得面无人色,浑身颤抖不已。他太了解自己母亲郑贵妃的心狠手辣与权谋手段了,如果真要深究下去,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惊慌失措之下,福王赶忙召集了自己最为信任的心腹谋士前来商议对策,试图找到一种方法来消除皇帝对他们母子二人的疑心。经过一番紧张激烈的讨论,众人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由福王亲自撰写一封言辞恳切、情真意切的请罪折子,并对其中的语句反复斟酌、精心润色,力求能够打动皇帝的心。
不久之后,这份经过精心炮制的请罪折便被快马加鞭地送往京城,呈到了皇帝朱由校的面前……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