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想起上次帮独居老人修水管,系统自动记录了他家的水电用量,突然有点发毛:\"我们的系统会不会也干这种事儿?\"
\"所以得升级。\"沈砚舟的影像变成数据流,\"现在系统用区块链加密,每次调用数据都要用户点头。遇到高风险操作,比如推荐心理医生,会先让AI伦理委员会审核。\"
林深跟着沈砚舟体验新系统。当他想查看邻居的健康数据时,屏幕弹出个对话框:\"您的请求涉及隐私,需对方授权。\"他又试着用信用分借电动车,系统提示:\"您的信用分足够,但需签署环保承诺书。\"
\"这才像话。\"林深摸着充电桩上的太阳能板,\"科技得有温度,还得有底线。\"
211.4 社村联建
林深站在威海的麦田里,看着无人机把社区的互助积分兑换成面粉。沈砚舟的虚拟影像在麦浪里翻滚,虚拟卫衣上印着\"田间到餐桌\"。
\"这是社村联建计划。\"沈砚舟的影像突然变成农民,\"咱们社区的积分能换农产品,村里的土货能换城里的服务。\"他指着远处的智能温室,\"张大爷用时间币换了10斤西红柿,李姐的烘焙课教会了村里孩子做蛋糕。\"
林深抓起一把麦粒,突然明白:\"这是把城市和乡村连成一张网。\"
试点很快出了成果。社区的共享厨房开始供应\"昆嵛山味道\"的卤水豆腐,村里的晒谷场变成了智能工坊,用3d打印技术改良传统农具。林深带着女儿参加\"小农夫\"活动,看着孩子用AR眼镜识别农作物,突然想起社区里的文化共生馆。
\"咱们可以把非遗搬到田里。\"林深指着正在直播的捏面人老人,\"让城里孩子学农活,让村里老人教手艺,这才是真正的共生。\"
211.5 共生未来
林深站在社区的屋顶花园,看着无人机群拼成\"全球邻里联盟\"的LoGo。沈砚舟的全息影像从云端降下,虚拟衬衫上印着\"无界文明\"。
\"还记得十年前吗?\"沈砚舟指着远处的高楼,\"那时候我们连邻居姓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却能跟南极的科考队员共享火锅。\"他调出个全球互助热力图,光点连成一片光海,\"这就是21世纪的文明——不是钢筋水泥的森林,而是用善意织成的网。\"
林深的手机震动,收到女儿的消息:\"爸爸,我教埃及小朋友包粽子啦!\"他看着屏幕里的笑脸,突然明白:科技不是终点,而是让人与人相遇的桥梁。
社区广播响起多国语言的《明天会更好》,混着麦田的香气和烤馕的焦香。林深摸着栏杆上的共享工具柜,突然觉得这冰冷的金属,此刻却像老邻居的手一样温暖。
\"你发现没?\"沈砚舟的影像慢慢融入夕阳,\"我们找回的不是大杂院,而是让高楼里的人,重新有了大杂院的心。\"
林深笑了,拿起手机拍下这一幕。在他的镜头里,智能设备与传统手艺共存,不同肤色的笑脸交织,就像一杯混合着咖啡和茶的饮料,苦涩与甘甜交融,却让人回味无穷。
这,就是21世纪文明该有的样子。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