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时空测谎师:双生迷局 > 第211章 智能共生的文明新芽

第211章 智能共生的文明新芽(第2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沈砚舟在国际教育论坛上展示了个特别的项目:\"这是给视障儿童的'听觉图书馆',用声波还原书籍内容,已让2000个孩子'看'到了《哈利波特》\"。他突然指向观众席:\"那位戴眼镜的老师,你设计的'AI作文批改',让学生知道哪里该修改;穿围裙的厨师,你开发的'烹饪工艺课',让家常菜变成艺术品\"。全场笑起来时他补充道:\"智能学习不是要让大家都当学霸,是让日子像海绵一样,随时能吸收新东西——毕竟,不断成长的日子,才过得带劲。\"

138 循环经济的绿动浪潮

林深最近成了\"垃圾分拣员\"。社区\"绿动站\"刚升级,系统就提醒:\"您家可回收物已满,预约上门回收可获双倍积分\"。他把快递盒、饮料瓶堆到门口,智能收运车自动称重,\"纸箱3.2公斤,塑料瓶1.8公斤,共奖励40积分\",老婆用积分换了袋大米,\"这比卖废品划算,还不用自己扛\"。

社区的\"智能回收站\"更高效。开超市的刘哥把过期食品放进去,系统自动识别:\"面包可堆肥,塑料盒可回收\";年轻人把旧手机放进去,\"检测到内存有重要数据,已自动加密清除\"。最绝的是\"厨余转化机\",居民倒剩饭进去,\"24小时后变成有机肥料,可兑换智能种植箱基质\"。

\"这绿动计划,是让垃圾变成宝贝。\"沈砚舟的全息影像突然出现在回收站,他刚从国际循环经济峰会回来,虚拟马甲上印着回收标志,\"你看这'物质流追踪',从生产到回收全链条记录,社区去年减少垃圾填埋量300吨,相当于种了2万棵树\"。

林深跟着环保专员体验\"零废弃生活\"。系统推荐:\"使用可降解垃圾袋,每周二集中投放\";模拟装修时,智能设计软件自动计算:\"旧地板可翻新,瓷砖边角料可拼花\"。专员小李说:\"以前垃圾车一来,小区臭气熏天,现在大家抢着分类,连宠物粪便都能做堆肥\"。

绿动计划推行三年,社区的垃圾桶变干净了。有直播\"积分兑换大赛\"的,居民晒出用积分换的自行车、洗衣机,\"我家一年攒了2000积分,换了台空气净化器\",还在线分享\"怎么清洗塑料餐盒\";有播放\"社区二手市集\"的,旧家具、玩具扫码就能交易,\"王姐的婴儿床卖了80块,李哥的钓鱼竿换了套茶具\";还有展示\"食物银行\"的,超市临期食品自动捐赠,\"已帮助50户困难家庭,连过期面包都做成了鸟粮\"。

生态环境部的报告里写着:\"试点社区垃圾资源化率达75%,快递包装重复使用率90%,连流浪猫窝都是用旧轮胎改的\"。林深给乡下父母寄了套\"厨余处理设备\",\"现在他们在村里也能堆肥,种菜都不用买化肥,说'比以前省事还省钱'\"。

沈砚舟在国际循环经济论坛上展示了个特别的装置:\"这是给海岛用的'海水制氢垃圾处理站',既能分解垃圾又能制氢,我们在海南捐了10套,让渔民用上了清洁能源\"。他突然指向观众席:\"那位穿工装的大姐,你设计的'智能压缩箱',让垃圾车运力翻倍;戴帽子的工程师,你研发的'塑料降解酶',让餐盒半年就分解\"。全场鼓掌时他补充道:\"循环经济不是要让大家都当环保卫士,是让日子像河流一样,流动起来才有活力——毕竟,物尽其用的日子,才过得踏实。\"

139 文明共生的地球村

林深站在社区的\"全球联展厅\"里,看着玻璃柜里的新鲜物件:女儿用3d打印的\"国际友谊勋章\"、岳母的\"健康守护报告\"、社区氢能巴士的首航车票、法国交换生留下的\"中法双语日记\"。每个物件旁边都有张电子便签,比如勋章旁写着:\"2026年7月,社区和非洲村落结成'能源伙伴'\"。

窗外,社区正在办\"地球村嘉年华\"。这边\"能源区\"有人在调试光伏板,那边\"健康区\"老外和居民在测血压;有人举着手机拍\"绿动时装秀\",有人在\"云端学园\"体验阿拉伯语课;最热闹的是\"国际美食街\",十几个国家的居民摆摊,用\"语言桥\"App聊菜谱,\"你这咖喱要放椰浆\",\"我这泡菜得腌三天\",笑声混着各国香料味,像锅大杂烩。

沈砚舟的全息影像突然出现在展厅中央,背景是全球各地的共生场景:东京的社区用虚拟电厂卖电,纽约的老人用健康手环测血糖,内罗毕的学校用云端学园上课,南极科考站用海水制氢设备供电。

\"还记得我们刚装光伏板那会儿吗?\"沈砚舟指着玻璃柜里的旧电表,\"那时候觉得能省点电费就不错了,谁能想到现在社区能和非洲共享能源技术?\"他调出个对比图,左边是2020年社区的样子(垃圾遍地、电线乱拉),右边是现在(光伏板闪闪发亮,氢能车穿梭其间),\"你看这变化,就像种子长成了大树,根扎得深,枝叶才能茂盛\"。

林深的手机收到\"本周文明新芽\"推送:女儿的编程课结业了,岳母的血压降下来了,社区氢能巴士跑满10万公里,法国交换生学会了包粽子。这些新芽拼在一起,就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却比任何时候都鲜活。

社区广播里响起《地球之歌》,用汉语、英语、斯瓦希里语、阿拉伯语混唱,跑调跑到天边,却听得人心里敞亮。林深想起十年前第一次看到垃圾分类,觉得麻烦又没必要,现在自家的垃圾能变成肥料、积分,甚至氢能,这变化慢得像冰川移动,却扎实得让人感动。

沈砚舟的影像慢慢变得透明,像融进了阳光里。\"你发现没?\"他的声音像老朋友聊天,\"这些新的智能系统,最厉害的不是多会发电、多会看病、多会学习,是让日子有了新可能——城里人能自给自足,普通人能健康长寿,陌生人能携手同行,地球能休养生息。\"

他最后指了指窗外那些笑着、忙着、尝试着的人:\"你看他们,发的不是电,是希望;学的不是课,是未来;分的不是垃圾,是文明;联的不是网络,是人心。这些加起来,就是文明的新芽——不用惊天动地,却在每天的日子里,悄悄长成森林。\"

林深走出联展厅时,夕阳把云彩染成了彩虹色。年糕跟着他跑,项圈显示\"今天捡了3个塑料瓶,获得6积分\";女儿举着刚打印的\"能源小卫士\"勋章跑过来:\"爸爸你看,我设计的社区能源地图获奖了!\";老婆发来消息:\"法国小姑娘说想尝尝你做的月饼,系统说她喜欢莲蓉馅,多放蛋黄\"。

活动还在继续,有人在教老外装光伏板,有人在演示急救AEd,有人在讨论垃圾分类,有人在用翻译机说\"谢谢\"。这些声音、这些动作、这些不同肤色的笑脸,像刚破土的新芽,带着股劲儿往上涨,把日子撑得满满当当。

林深突然明白,所谓的智能文明新芽,根本不是什么高科技名词。就是老外能在家吃月饼,老人能靠健康监测多活十年,停电时社区还能开派对,孩子知道垃圾能变成宝贝。这些东西像刚冒头的嫩芽,不起眼,却带着劲儿往上涨,把地球变成了大花园。

就像现在,风里飘着咖喱香和氢能车的淡淡臭氧味,孩子的笑声混着外语的腔调,手机里是老婆催回家做饭的消息。这日子或许还有磕磕绊绊,但够新鲜,够热闹,够让人想一直过下去。而这,就是21世纪文明该有的样子——科技是阳光,生活是土壤,浇下去,长出的都是带着露珠的、活生生的希望。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777.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