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似乎也默认了这一点,谕示“上海为海运关税重地,非如广东可以用兵”,并且表示“上海华、夷既无嫌隙”,那就“照旧通商”。
福建那边一看上海这边如此“大逆不道”都没事,也不甘人后。闽浙总督王懿德声称,如果洋人军舰前来“窥伺”,他也不打算动武,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洋人守约。
毕竟东南几省是清廷财赋的重要来源,诸如此类为不动武而找的借口,咸丰帝一概默认准许。
于是在以往中国战争史上难得一见的奇观出现了:中国的中央政府已经与洋人处于战争状态,而南方数省则与英法和平共处。
上海官员不但与洋人照旧交往、照做生意,甚至将上海港打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北上南下的中转站与补给基地。
沈云峰收到这些情报之后,连连摇头,这些事情以前在历史书里根本没有过这方面的记载,现如今自己穿越了,居然知道了清朝历史上居然能有这么多奇葩的事情。
这大清朝确实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英法联军在正式北上之前,四国公使“先礼后兵”,他们通过江苏巡抚赵德辙通知京城:清朝皇帝需要同意四国公使驻京、增开口岸,洋人可以自由内地游历和赔偿损失等一系列新条款,否则将进军京津,扩大战争。
但此时咸丰皇帝认为京津屯有重兵,对四国的威胁不以为然,全部予以拒绝,这让英法公使有了进一步行动的借口。
1858年4月20日,英法联军的军舰开到了天津大沽口,但咸丰不愿与之开战。
此时,清军主力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全力对抗太平天国,分身乏术。倘若再与外国动兵,已经因战争舍弃京杭大运河而改走海路北运的江南漕粮也将受此影响。总之,人的脾气再大,也大不过自己的胃。
虽然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咸丰仍不肯向洋人示弱,至少在态度和气势上是这样的。
天朝上国的观念很难让他放下身段——这种“固执”影响了他对整个战争形势的判断与决策。既不愿退让,又拉不下脸,咸丰决定采用一种自视更加稳妥的办法退敌。
1858年4月,英、法、美、俄四国使节先后到达天津大沽口外。24日,四国使节共同发出照会,要求清廷派出大员谈判,否则将采取必要手段。
最终决定“为羁縻之计”的咸丰帝,制定了“详尽”的分化四国集团的外交方略.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