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拍摄进程,远比余顺最初预想的更为漫长。
完成关东美食拍摄后,蒋心的预产期已近在眼前了。
为了不错过自己在这个时空即将迎来的第一个新生命,余顺果断带着摄制组调整了原有的拍摄计划,将镜头率先对准同样独具特色却未跻身八大菜系的赣系美食。
西江省地处华东,周边湘菜、粤菜、闽菜、浙菜、徽菜五大菜系环绕。长期的文化交融,悄然稀释了赣菜的独特性。
就拿赣南客家菜来说,它巧妙融合了粤菜与闽菜的烹饪技法,从食材的选用到烹饪方式,都能寻觅到这两大菜系的痕迹。
而豫章菜深受淮扬菜的熏陶,在菜品的精致程度与口味的细腻程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饶帮菜更是与徽菜、浙菜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解难分。
回溯历史长河,宋明时期,凭借江右商帮的活跃及漕运兴盛,西江的饮食文化曾一度辐射全国,盛极一时。
然而,明清之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西江的商贸地位逐渐下滑,连带其饮食文化的影响力也日益式微,最终未能跻身八大菜系之列。
赣菜以“鲜辣香醇,兼容并蓄的特质”为显着特点,其中又尤以“鲜辣”为招牌。
但在全国范围内,提及“辣”,大众的认知往往被川菜的“麻辣”和湘菜的“香辣”所主导,赣菜的“鲜辣”特色因缺乏广泛传播,辨识度相对较低。
而且,与八大菜系相比,赣菜缺少像“淮扬菜精致”“川菜麻辣”这类令人过目难忘的鲜明标签。
此外,在赣菜的发展历程中,也缺少名人的有力背书,例如袁枚的饮食文化经典着作《随园食单》,便未曾提及赣菜。
不过,一回到西江省,刚从昌北机场下飞机,余顺立刻精神焕发,迫不及待地向剧组众人介绍起家乡的美食。
他如数家珍般说道:“咱这豫章的瓦罐汤,那可是独树一帜。用小火慢慢煨制,将食材的鲜美牢牢锁进汤里,喝上一口,既暖心又暖胃。
还有凉拌粉,爽滑的米粉配上特制酱料、花生米、萝卜干等佐料,搅拌均匀,每一口都满是浓郁的地方风味。
藜蒿炒腊肉也绝不能错过,藜蒿的清香与腊肉的醇厚相互交融,味道独特至极。
莲花的血鸭,鸭肉鲜嫩,鸭血的加入让这道菜的口感更为丰富。
还有余干辣椒炒肉,别看食材普通,可这味道,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还有,我啊,无论走到哪里,最心心念念的还是庐陵老家的那一口炒粉,那是家的味道,是刻在骨子里的眷恋。”
在余顺的热情介绍下,摄制组众人对即将拍摄的赣系美食充满了期待。
他们深入西江省的大街小巷、乡村田野,寻觅最地道的赣菜味道。
在豫章市的老城区绳金塔附近,他们发现了一家据说经营了近百年的老字号瓦罐汤店。
店内,一排排瓦罐整齐地排列在土灶上,灶火舔着罐底,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
老板是位憨厚朴实的大叔,见一大群人带着专业设备来店里拍摄,也不问缘由,便得意洋洋地向摄制组介绍起瓦罐汤的制作秘诀,想来是见过不少这种场面。
“这瓦罐汤啊,讲究的就是火候和时间。食材必须新鲜,小火慢煨几个小时,才能把食材的鲜味全部熬出来。”
摄制组用镜头记录下大叔熟练地打开瓦罐、舀汤的过程,那浓郁的香味仿佛能透过屏幕飘散出来。
等到摄制组拍摄够了素材,每人都点了一份瓦罐汤和拌粉,送食物上桌的大叔这才发现摘下口罩吃东西的余顺,兴奋得大叫起来。
“余顺,余少,真的是余少啊!我是你的偶像,啊不,我是你的粉丝,我全家都是你的粉丝!”
好在此时还未到饭点,店里没有其他食客,不然大叔这一嗓子,余顺肯定会立刻被围得水泄不通。
“嘘!”余顺微笑着冲大叔做了个噤声的手势,然后亲切地用豫章话和大叔攀谈起来。
大叔这才知道摄制组是余顺带过来的,正在拍摄弘扬中华美食文化的纪录片,来店里拍摄素材是为赣系美食做专题。
这下大叔更来劲了,要求摄制组重新拍摄,说自己刚刚讲解得不够详细。
“这可不是普通的炖汤,是用景德镇陶土烧制的瓦罐,经过八小时慢煨而成。这罐汤讲究‘一罐一汤’,食材的配比全凭经验……”
摄制组又记录下大叔将瓦罐埋入炭火的过程,余顺突然想起什么,说道:“对了,豫章人吃瓦罐汤必配凉拌粉。这粉也要着重介绍一下,用的是高安的早稻米粉,经九道工序制成,韧劲十足。”
大叔听到余顺的话,不禁大赞余顺是行家,还热情地介绍了给自己店里供应米粉的厂子,说自家店只认准这个厂子的米粉。用它的米粉几十年了,也是一家老字号。
离开大叔的汤店,剧组要付钱时,大叔坚决不收,他说余顺是从西江省走出去的大明星,是西江人的骄傲,能来店里简直让小店蓬荜生辉,喝几碗汤而已,乡里乡亲的,要是收钱,家里老婆孩子知道了都会骂他。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