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秋注意到书签的边缘有些磨损,像是被人反复摩挲过。她忽然想起通州药铺账册里的记录,顾先生那次腿部受伤之前,还有次背部受伤的记录,原来就是在抢救金陵女子大学的书籍时造成的。
霜降的清晨,砚秋在整理外婆的《枕月记》时,发现某页夹着张电影票根。票根上印着“金陵大戏院”,放映的影片是《马路天使》,日期正是民国二十六年的中秋。票根的背面,外婆用铅笔写着:“与君同观,月满西楼。”
“他们在金陵也过过中秋?”砚秋拿着票根,眼中满是向往。母亲正将做好的桂花糕放进食盒,听到这话,嘴角露出抹淡淡的笑容。
“那年中秋,顾先生特意请她去看电影。”母亲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暖意,“回来的路上,他们在校园的桂树下许了愿,说等战争结束,还要一起在金陵看月亮。”
砚秋望着票根上模糊的字迹,忽然想起外婆旗袍夹层里的船票,日期是民国三十八年的中秋,目的地是台湾。原来这么多年来,外婆始终记得那个在金陵许下的愿望,只是物是人非,再也无法实现。
小雪那天,砚秋在阁楼的旧箱子里找到本相册。里面的照片大多是外婆在金陵女子大学时拍的,有她和同学们在操场上的合影,有她在图书馆看书的身影,还有她和顾先生在桂树下的合照。其中张照片的背面,顾先生用钢笔写着:“愿与君共赏金陵月,岁岁年年。”
“这些照片太珍贵了。”砚秋轻轻抚摸着照片,心中百感交集。母亲正将相册收好,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呵护易碎的珍宝。
“日军攻占南京后,学校里的很多东西都被烧毁了。”母亲的声音有些哽咽,“这些照片是外婆冒着生命危险从学校带出来的,她总说,这是她在金陵最珍贵的回忆。”
砚秋忽然明白,外婆为何对金陵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那里不仅有她的青春岁月,有她与顾先生的美好回忆,更有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和平的期盼。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物件,信笺、校服、书签、电影票根、照片,都是外婆在金陵生活的见证,承载着她最珍贵的记忆。
大雪的夜晚,砚秋将这些与金陵相关的物件小心地整理好,放进一个木盒里。她知道,这些物件背后还有更多的故事等待着她去发掘,而她也会像外婆一样,用心守护这些珍贵的记忆。
老宅的天井里,那株百年桂树在寒风中静静矗立,仿佛在守护着这些跨越世纪的故事。砚秋和母亲并肩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雪花,心中满是对过往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在金陵的桂花笺上,岁月留下了淡淡的痕迹,而这些痕迹,终将成为家族记忆里最温暖的部分,在时光的长河里永远流淌。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