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禅师已经七十多岁,合十道:“世间五谷,无非饱腹之物,精劣与否并无区别。”
“很好,禅师果然佛法高深,”李佑吩咐道,“传令狱卒,开元寺众僧,今后只吃米糠麦麸就可以了。”
慧能禅师看着李佑,一脸无奈,其他和尚也毫无脾气,一个个蔫得如同经霜茄子。终于,慧能禅师忍不住说:“将军,只吃米糠麦麸,人是会饿死的。”
慧能禅师在当地颇有名望,只因做了两件事。
一是前朝诸多文人在开元寺讲学,开元寺从此禅儒合一,寺内书院存在了数十年。王家先辈把慧能禅师迎来做住持,本意是将寺庙和书院并存。慧能禅师站稳脚跟之后,却把书院给搬迁出去。
二是数年前,有位名士来陈留游历,慧能禅师招待了他,因此被写入名士的游记之中。
李佑惊讶道:“人吃米糠麦麸会饿死吗?我见天下百姓,许多都以糠麸为食,难道他们不是人,个个佛祖转世不成?”
另一个和尚说道:“将军,百姓只吃糠麸,也是会饿死的。”
“你也知道百姓会饿死?”
李佑突然怒道:“开元寺占田近万亩,而今又得王家捐田数千亩,你们这些和尚吃得完吗?怎不见分与山下穷苦百姓?佛家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们又救得几人性命?寺院放高利贷给农民,逼得农民卖儿卖女,你们修的哪门子佛法!”
慧能禅师连忙合十:“阿弥陀佛,贫僧对此并不知情,今后一定严加约束。”
“不必了,”李佑说道,“开元寺众僧,没有朝廷度牒的,一律还俗为民。有度牒的和尚,每人给你们留三亩地,今后要吃饭就自己耕种!”
众僧如遭雷击,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唐朝时期,寺庙道观中,许多和尚道士都是没有度牒的非法出家人。
李佑勒令那些假和尚还俗,并无毁佛谤佛之嫌,反而遵纪守法维护佛门清净,官司打到皇帝面前都挑不出错来。
李佑又对那数百士子说:“这位慧能禅师,是王家先辈迎来做住持的。此僧两面三刀,站稳脚跟之后,立即过河拆桥,公然违背王家先辈的嘱托,把书院从开元寺赶走。还强占无数学田为寺田,那些学田是数十年来,从前朝文人讲学那时起,由陈留士绅捐给书院的!”
李佑开始挑拨离间:“占学田为寺田,夺学粮为僧粮,你们这些读书人竟然视而不见!”
大部分读书人,都不知道这件事。
因为慧能和尚选的时机很妙,他趁当地另一所书院重建,把开元寺内的书院,拿去跟那所书院合并。当时,师生们都很高兴,和尚还假模假样捐钱,赢得无数读书人赞许。
可现在,被李佑当场拆穿——昨晚有和尚招供,否则李佑也不清楚。
数百读书人,已经被转移注意力,纷纷对和尚怒目而视。
那可是积累了几十年的学田,用膝盖思考都知道面积很大,竟然被这些和尚给霸占了!
李佑盯着慧能禅师:“王家的田产,不愿全部拿出来分给农民。却冒着得罪我的风险,偷偷捐了几千亩给开元寺,他们是傻子吗?还是真的笃信佛祖?”
“贫僧不知此事。”慧能禅师还在装傻。
李佑笑问:“谁愿说的?”
昨天晚上连夜审讯,将一堆中层和尚刑讯逼供,让这些高层和尚全程聆听惨叫。
心里不害怕是假的,当即就有个和尚跪下说:“将军,王家所献田亩,今后所得田租,王家与开元寺对半分。”
这个消息,昨晚就拷打出来了。
李佑笑着问刘景升:“刘举人,田租对半分,这是给寺院捐田,还是恶意隐瞒田亩啊?”
“这……”刘景升无言以对。
李佑又对其余士子说:“你们家里的田产,都拿出来分了。王家却留着几千亩地,放在和尚那里对半分租子。你们这些没几亩田的,反而跑来给私藏几千亩的王家求情。这都是为了什么?恕我愚钝,着实想不通。”
几百士子面面相觑,都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都分田了,凭啥你王家藏着几千亩?当即就有士子转身离去,王家先辈确实留下福泽,值得本地读书人钦佩,可还没到让士子们给王家当冤大头的地步。
李邦华站在门口,默默看着这一切,他知道王家是彻底毁了。
李佑不仅把王氏抄家,还要毁掉王氏的名声。
诛心!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