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念像个人形监控器般站在池边,鹰隼般的目光穿透浑浊的池水,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失误。当陈虎的推进器角度偏了五度,他立刻按下暂停键,刺耳的警报声响彻整个训练中心。
“重来!”他的声音通过水下通讯系统传来,冷硬得像块铁,“第三位置偏移了15厘米,在真实环境中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差距。”
张德海的情况最令人担忧。这位老矿工虽然经验丰富,但毕竟年过六旬,训练进行到第三轮时,他的动作明显迟缓下来,呼吸面罩下的脸色已经发青。而令人意外的是,平日里胆小怕事的赵文远却表现得异常专注,每个动作都精确到厘米级——恐惧果然是最好的动力。
最让我惊讶的是林玥。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的女学者,在训练时却展现出令人咋舌的专业素养。当她脱下那件标志性的白大褂,换上紧身潜水服时,我才注意到她纤细身形下隐藏的结实肌肉线条。
在高压舱测试中,她适应气压变化的速度比其他人都快;水下训练时,她操控推进器的动作流畅得仿佛与设备融为一体——这绝不是普通学者能做到的。我亲眼目睹她在五米深的水下,仅用一把战术匕首就轻松解开了被水草缠住的推进器——那娴熟的手法分明是经过专业水下作战训练的痕迹。
“林博士以前受过专业训练?”休息的间隙我随口问道。
她整理装备的手指突然停住,不自然地笑笑:“地质考察需要。”简短的回应后便继续整理她的装备,真是惜字如金。
看来,在这六个人里,除了沈念之外,林玥也不好对付。
经过整整八小时的魔鬼训练,我们终于将200米穿越时间压缩到了三分钟。浮出水面时,所有人都像死鱼一样瘫在池边,连摘下面罩的力气都没有了。
“速度还是不够。”沈念居高临下地看着我们,声音里没有半点温度。他在平板中调出矿井水下通道的3d模型,指着那些扭曲的金属支架和狭窄的通道:“真实环境比训练池复杂十倍。水流、能见度、障碍物,每一样都会拖慢速度。明天继续,目标两分三十秒。只有达到这个速度,才能确保在遭遇危险时有足够的逃生时间。”
第三天一大早,沈念又已经全副武装地站在宿舍门口。
“紧急集合!模拟矿井突发状况!”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