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的序言里,站在一个西方研究者的角度,列出了写这么一部中国科技史
的条件,共有6条:1有一定科学素养,并从事多年实用研究;2熟
悉欧洲科学史;3熟悉欧洲历史;4作为科学家体验中国人的生活;
5能阅读中文文献;6得到中国学者的指导。李约瑟不无骄傲地说,
这些难得的条件在他身上都具备了。他在中国呆过一段时间,并与许多中国
一流的学者建立了友谊,比如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等等。这些都为他的
工作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本书有两个显而易见的优点:第一,在全球视
野中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考察;第二,最大限度地搜集了中文文献资料。如
果你是一个科技史作者,中国人难在第一点,西方人难在第二点。这两个难
点在一部书中都得到解决,立刻就成了无可比拟的优点。我们就能看到中国
古代在科技上取得了多么伟大光辉的成就,这些成就与当时的世界其它文明
相比,显示出何种意义。
李约瑟是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中了解协会会长。因为
这部著作,他的名字逐渐为每一个真正关注中国的人所熟知,所赞颂。
内容梗概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真正的巨著。全书共分七卷,内容包括我国
有史以来的地理和历史情况第一卷、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第二卷、
数学、天文学、地学第三卷、物理学、工程技术第四卷、化学、化
工第五卷、生物学、农业、医药第六卷以及这些学科得到发展的社
会背景第七卷。仅仅以各分卷的主题情况看,这部书就称得上是中国古
代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
但作者不愿在这里就停下探索的步伐,他还讨论了中国哲学中科学思想
的发生和发展问题。他认为,中国人已经用自己的历史证明了,中国人在较
早时期至少是和希腊人一样善于推测大自然的法则。中国没有产生亚里士多
德那样的人物,只是因为阻碍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发展的那些抑制因素,早
在中国可能产生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人物以前,就已经开始起作用了。虽然中
国人总是运用原始型的理论与假说,但那些经验性的发现和发明,还是对世
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中国人很善于计划并能进行有用的实
验来进一步改良技术。很清楚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社会发展技术的有利条件
虽然少于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社会,但中国古代,却取得了比古代地中海地
区奴隶制的城邦文化或封建时代的欧洲文明大得多的发展。欧洲从中国汲取
去的技术极为丰富多彩,可是在公元后头14个世纪中,欧洲人往往完全不知
道这些技术的来源。
在欧洲人看来中国也同样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系列惊人的科学创
始精神,突出的技术成就和善于思考的洞察力。既然如此,为什么现代科学,
亦即经得起全世界考验、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赞扬的伽利略、哈维、牛顿的传
统,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发展起来,而不是在中国或亚洲其他任何地方
得到发展呢李约瑟在全书的最后部分提出了这个问题的讨论。
在第一卷的第五、第六两章里,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史描述了一个大
致的轮廓。第五章是先秦时期,在史前时期主要讲了农作物和劳动工具,一
些家畜、家禽的驯养。商、周时期主要讲了青铜器、铁器的制作。第六章内
容是全国统一的帝国,从秦开始到明末耶稣会传教士的东来。概述了这1800
年的历史及科技,这一工作是在一种全球史观的背景下进行的。李约瑟考察
中国的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发现它们的焦点往往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
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水利工程的改进以及它们
的扩大应用,如闸门和新的测量仪器等。在宋代,至少有496项水利工程收
到了效果,而唐代只有91项。在建筑方面,李诫在公元1100年所著的营
造法式是中国建筑工程的经典著作。宋朝的代数学达到了古代中国的最高
峰。最重要的,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还是化学,它是在唐代道观里不知名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