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包,我不另起炉灶怎么办
你既然可以打到延安来,我也可以打到南京去。来而不往非礼嘛。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邓小平传
作者:英理查德伊文斯
成书时间:1993年
类别:传记
版本推荐:上海人民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邓小平传是前英国驻中国大使理查德伊文斯撰写的关于邓小平生
平的传记,原名为邓小平与当代中国的诞生。理查德伊文斯早在50
年代就来到中国,担任英国驻华代办处的政治参赞。1956年。他负责把邓小
平在党的八大上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传递回英国。他为邓小平的报告所
吸引,并对邓小平本人产生了兴趣。在以后的30多年中,一直从事外交工作
的伊文斯先生先后到过许多国家,但他却始终关注着中国,关注着邓小平。
1984年至1988年他担任英国驻华大使,参加了中英关于香港的会谈。1993
年,伊文斯先生写成了邓小平传一书,将他所了解的邓小平展示给中外
广大读者。
邓小平是20世纪全世界最有魅力、影响最为深远的政治家之一,他设计
和导演的中国改革开放震撼全球。在邓小平的政治生涯中,他始终坚持实事
求是的原则,从不盲目崇拜党内的最高权威,也不屈服于各种形式的压力。
在30年代,60年代,70年代,他先后3次因坚持正确的意见而被打倒。作
为一个政治家,能够在政治舞台上“三落三起”,这在中外历史上极为罕见。
在成功的著名政治家中,一帆风顺、平步青云者有之,“一下一上”东山再
起者也有之,上的一个非常时期,生存环境过于严酷,许多学者都被搞得晕
头转向。郭老未能免俗,倒也不足为怪。况且几次险些大火烧身,不可过分
苛责。
然而,郭老治学上的硬伤,并不仅仅发生于“文革”期间,近读余英时
所著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才知道
郭老治学上的实用态度还可上溯到40年代。余书中收入一篇50年代所写的
〈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文章逐段比较了钱穆30年代
所著先秦诸子系年和郭沫若40年代所著十批判书之有关部分,说明
“十批判书中至少有五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
名辩思潮的批判,前期法家的批判,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是基本上根据
系年的论旨和资料而立论的。其他各篇虽然没有这样严重,但抄的痕迹
也处处可见。上举抄袭,不仅是资料的,而且还是见解的;不仅是部分的、
偶然的,而且还是全面的、根本的。”余英时认为,“本来十批判书和
系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著作。批判的用意在解释思想和社会之间的
关系,是企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说明先秦诸子反映了怎样的变动。系年
则以建立年代学为主,对先秦诸子进行了全面的考订。因此十批判书作
者本可以坦坦荡荡地明引系年,承认自己的解释是部分地根据钱先生的
考证。这样做完全无损于批判的价值如果真有价值的话。但他不此
之图,竟出之以攘窃,这样一来,我们便不能不对他的一切学术论著都保持
怀疑的态度了。”郭沫若与钱穆历史观不同,郭对钱的研究成果,或肯定,
或否定,或反其意而用之,均无不可。问题在于,一边袭用对方的成果而不
宣,一边又蔑称对方“实在是薄弱得可笑”,这就有悖于起码的学术道德了。
近年中国学界强调重建学术规范,要点之一就是先说明所论专题前人有什么
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再谈自己的独到发现。这摆脱贫穷,让中国人民富起
来为宗旨,大力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一个已往闻所未闻、过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