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仪,字子羽,是北海郡营陵县(今山东昌乐附近)人。他原本姓 “氏”,最早在县里当小吏,后来到郡府任职。当时的郡相孔融跟他开玩笑,说 “氏” 字就是 “民” 字少了上面的一横,不如改成 “是” 字,是仪听了,就真的把姓改成了 “是”。(徐众评论说:古代设立姓氏,有的根据祖先出生地,有的根据官职名号,有的根据祖先名字,都有讲究,是为了明确家族根源。所以说把土地赏赐给人,再赐给他姓氏,这是古代先王定下的制度,目的是让后人不忘根本、彰显祖先功德。现在孔融拆字玩梗,凭空制造忌讳,让是仪改了姓,既忘了祖先,又歪曲了家族本源,实在太荒谬了!孔融这么教人本就不对,是仪也不该真的改了自己的姓。)
后来是仪投靠了扬州牧刘繇,跟着他到江东躲避战乱。刘繇的军队战败后,是仪又迁到了会稽郡(今浙江绍兴附近)。
孙权接管江东大业后,专门下了一封措辞优厚的诏书,征召是仪来辅佐自己。是仪到了孙权身边,很快就得到信任重用,专门负责处理朝廷机密事务,还被任命为骑都尉。
当年吕蒙谋划偷袭关羽,孙权特意找是仪商量,是仪觉得吕蒙的计策特别好,劝孙权赶紧采纳。后来他跟着孙权征讨关羽,战后被封为忠义校尉。是仪还想推辞,孙权却对他说:“我虽然比不上春秋时的赵简子(赵鞅),可你怎么就不能像周舍(赵简子的谋士,以直言敢谏闻名)那样,主动留在我身边辅佐呢?”
平定荆州后,孙权把都城迁到武昌(今湖北鄂州),是仪被任命为裨将军,后来又封为都亭侯,兼任侍中。孙权还想再给他兵权,是仪却觉得自己没领兵打仗的本事,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黄武年间(公元 222-229 年),孙权派是仪去皖县(今安徽潜山附近),配合将军刘邵,打算用诱敌计活捉魏国的曹休。曹休果然上当,率军前来,结果被吴军打得大败。战后是仪升任偏将军,不仅能进入皇宫参与处理尚书台的事务,还负责监管朝廷百官,同时审理诉讼案件,孙权还让他教各位公子读书学习。
后来孙权把都城迁回建业(今江苏南京),太子孙登留在武昌镇守,孙权特意让是仪辅佐孙登。孙登对是仪特别敬重,不管做什么事,都会先征求是仪的意见,然后才施行。是仪也因此被进封为都乡侯。后来他跟着孙登回了建业,又被任命为侍中、中执法,还是像以前一样,负责监管百官、审理诉讼。
当时典校郎吕壹(负责监察百官的官员),诬陷前江夏太守刁嘉,说刁嘉私下诽谤朝政。孙权勃然大怒,立刻把刁嘉抓进监狱,还派人挨个审问当时在场的人。那些人和刁嘉一起坐过席的,都害怕吕壹的权势,纷纷说 “确实听到刁嘉诽谤”,只有是仪说 “从没听过”。
于是是仪被接连审问了好几天,孙权的诏令也越来越严厉,大臣们都吓得不敢出声。可是仪始终坚持说:“现在刀都架在我脖子上了,我哪敢替刁嘉隐瞒,自找灭门之祸,做个不忠的鬼魂啊!只是我得把听到没听到的事说清楚,不能凭空捏造。” 他始终按照实情回答,语气一点都没动摇。孙权最后也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放了是仪,刁嘉也因此免了罪。(徐众评论说:是仪作为从外地来东吴做官的人,遇上吕壹这种奸臣作恶,面对孙权严厉的威势,随时可能丧命,却不肯跟着别人一起害人,也不肯为了保命违背道义,真算得上是忠诚勇敢、公正无私的人。就算是春秋时祁奚救叔向、战国时庆忌救朱云,也比不上是仪啊!他忠诚却不讨好君主,勇敢却不畏惧威势,公正却不存私心,正直却不结党营私,有这四种美德,还加上文采敏捷、为人谦虚、待人温和,辅佐太子和鲁王,既保全了自己,又保住了名声,实在是应该的!)
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后,孙权特别关注西边的局势,派是仪出使蜀汉,去巩固两国的盟约。是仪这次出使特别成功,完全符合孙权的心意,后来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协助丞相处理政务的高官)。
孙权后来立了太子孙和、鲁王孙霸,是仪又以尚书仆射的身份,兼任鲁王的太傅。是仪觉得太子和鲁王的住处太近,容易产生矛盾,就上疏劝谏说:“臣私下觉得鲁王天生品德高尚,又有文武才能,现在最好的安排,是让他去镇守一方,做国家的屏障。这样既能宣扬他的美德,又能彰显国家的威势,是国家的好计策,也是天下百姓所期盼的。只是臣说话粗俗,没法把心里的意思完全说清楚。臣认为,太子和鲁王的待遇应该有差别,这样才能明确上下尊卑的秩序,阐明教化的根本。” 这样的奏疏,他前前后后上了三四次。担任鲁王太傅期间,他尽心尽力,只要看到鲁王有不对的地方,就会规劝;侍奉君主勤勉,对待他人恭敬。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