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丘俭,字仲恭,是河东闻喜人。他的父亲毋丘兴,在黄初年间担任武威太守,讨伐叛军,安抚百姓,开通了河西走廊,名声仅次于金城太守苏则。他讨伐贼人张进以及平定叛乱的胡人有功,被封为高阳乡侯。(魏名臣奏载雍州刺史张既表说:“河西遥远,战乱持续很久,武威是诸郡道路的咽喉要道,加上百姓和夷族混居,多次发生兵乱。毋丘兴到任后,对内安抚官吏百姓,对外安抚羌族和胡族,最终使他们归附,为官府效力。黄华、张进当初图谋叛乱,煽动左右,毋丘兴志气忠烈,面临危难毫不退缩,为将士和百姓胡人陈说祸福,说着说着就流下了眼泪。当时男女百姓上万人,都深受感动,头发散乱,发誓要拼命。不久他率领精兵逼迫张掖,救出了领太守杜通、西海太守张睦。张掖的番和、骊靬两县的官吏百姓以及郡里的胡族都抛弃邪恶投奔毋丘兴,毋丘兴都安抚他们,让他们尽力种田。毋丘兴每到一处,都尽心尽力,实在是国家的好官吏。殿下即位后,关心国家大事,只要有丝毫的好处,必定会给予奖赏。我根据圣旨,陈述这些事情。”)
毋丘俭承袭了父亲的爵位,担任平原侯文学。明帝即位后,他担任尚书郎,升任羽林监。因为是东宫的旧臣,很受亲近和优待。他出任洛阳典农。当时朝廷征用农民修建宫室,毋丘俭上疏说:“我认为天下最紧迫要消除的是两个贼寇,最紧迫要做的事情是解决百姓的衣食问题。如果两个贼寇不消灭,百姓饥寒交迫,即使修建了华丽的宫殿,也没有什么好处。”他被升任荆州刺史。
青龙年间,皇帝计划讨伐辽东,因为毋丘俭有才干和谋略,调任他为幽州刺史,加封度辽将军,持节,担任护乌丸校尉。他率领幽州的军队到达襄平,在辽隧驻扎。右北平乌丸单于寇娄敦、辽西乌丸都督率众王护留等人,过去跟随袁尚投奔辽东的,率领五千多人投降。寇娄敦派遣弟弟阿罗盘等人到朝廷朝贡,朝廷封他们的首领二十多人为侯、王,赐给他们不同等级的车马和丝绸。公孙渊迎战毋丘俭,结果不利,毋丘俭就退回去了。第二年,皇帝派遣太尉司马懿统领中军和毋丘俭等几万人讨伐公孙渊,平定了辽东。毋丘俭因功被提升为安邑侯,食邑三千九百户。
正始年间,毋丘俭因为高句丽多次侵犯和背叛,率领几万步兵和骑兵从玄菟出发,分几路讨伐他们。高句丽王宫率领两万步兵和骑兵,在沸流水上进军,在梁口大战,宫连续被打败,逃跑了。毋丘俭于是用绳子拴住马,把车吊起来,登上丸都,屠杀高句丽的都城,斩获首级和俘虏以千计。高句丽有个叫得来的沛者(官名),多次劝谏宫,宫不听他的话。得来叹息说:“我马上就能看到这个地方将要长满蓬蒿。”于是绝食而死,全国的人都认为他很贤德。毋丘俭命令各军不要破坏他的坟墓,不要砍伐那里的树木,抓到了他的妻子儿女,也都释放了。宫独自带着妻子儿女逃窜。毋丘俭率领军队返回。六年以后,又征讨他们,宫就逃到买沟。毋丘俭派遣玄菟太守王颀追击他,(《世语》记载:王颀,字孔硕,是东莱人。晋朝永嘉年间的着名盗贼王弥,是王颀的孙子。)越过沃沮一千多里,到达肃慎氏南界,在那里刻石记功,在丸都山上刻字,在不耐城上铭刻。总共诛杀和接纳了八千多人,论功行赏,被封侯的有一百多人。他还穿山引水灌溉,百姓得到了好处。
他被提升为左将军,持节监督豫州的军事事务,担任豫州刺史,后来转任镇南将军。诸葛诞在东关与他作战,结果不利,于是命令诸葛诞和毋丘俭对换。诸葛诞担任镇南将军,都督豫州。毋丘俭担任镇东将军,都督扬州。吴国的太傅诸葛恪包围了合肥新城,毋丘俭和文钦抵御他,太尉司马孚统领中军东进解围,诸葛恪撤退了。
起初,毋丘俭与夏侯玄、李丰等人关系密切,交情深厚。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是曹爽的同乡,他为人骁勇果敢、粗犷豪迈,屡立战功。文钦有个习惯,喜欢夸大自己的战果和俘虏数量,以此来邀功请赏。但他的这种行为多次没有得到批准,因此心中怨恨与日俱增。毋丘俭用计策厚待文钦,两人情谊融洽,文钦也对毋丘俭感恩戴德,全心全意地投靠他。
正元二年正月,天空中出现了一颗数十丈长的彗星,横贯西北天空,起源于吴、楚的分野。毋丘俭和文钦看到后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他们的吉祥之兆。于是,他们假造了太后的诏书,罗列大将军司马景王(司马师)的罪状,将这份诏书传遍各个郡国,随后起兵造反。他们强迫威胁淮南的将领、守军以及其他各处的屯兵,还有大小官吏和百姓,全部进入寿春城。他们在城西筑起高台,歃血为盟,发誓要共同起兵反抗。接着,他们安排老弱病残的人守城,而毋丘俭和文钦亲自率领五六万军队渡过淮河,向西一直到达项地。毋丘俭坚守阵地,文钦则在外面担任流动的骑兵,负责侦查和袭击敌军。
他们上表陈述司马师的罪状,内容如下:
“已故的相国司马懿,一生都在辅佐魏室,忠心耿耿。先帝明皇帝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他,司马懿竭尽全力,为国家的安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原本计划消灭曹魏的两个主要敌人,安定天下。为此,他开始分配军粮,准备同时发起攻击。然而,他不幸去世了。齐王认为司马懿有辅佐自己的大功,于是让司马师继承父亲的事业,承担起国家的大事。但司马师年轻气盛,却以生病为由推脱责任,坐拥强大的军队,却没有尽到臣子的本分。朝中的大臣们纷纷指责他,有志之士也对他嗤之以鼻,他的这些行为天下皆知,这是他的第一大罪状。
司马懿制定了消灭敌人的计划,准备好了军粮,确定了进攻的日期。作为大臣,司马师应当为国家解除危难;作为人子,他应当继承父亲的遗愿。然而,父亲刚刚去世,他就停止了行动。从臣子的角度看,他不忠诚;从儿子的角度看,他不孝顺。这是他的第二大罪状。
敌人撤退时经过东关,司马师擅自发动军队,三路兵马同时进攻,结果却损失惨重,多年的军事成果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导致敌人再次入侵,天下陷入动荡,百姓死伤无数,流离失所。这是他的第三大罪状。
敌人倾全国之力,号称五十万大军,向寿春进发,企图直捣洛阳。幸亏太尉司马孚和我们共同商议,决定封锁险要之地,避免与敌军正面交锋,而是坚守新城。淮南的将士们奋勇杀敌,日夜坚守阵地,历经百日苦战,死伤无数。自魏国建立军队以来,还没有过如此艰难的战斗。然而,司马师却一意孤行,不考虑封赏将士,独揽大权,对军务不闻不问。这是他的第四大罪状。
前中书令李丰等人,因为司马师没有臣子的气节,想要商议罢免他的职位。司马师得知后,将李丰请来,当晚就将其勒死,尸体被装进棺材。李丰等人作为大臣,是帝王的心腹,却被司马师擅自处死,死得毫无罪名。这说明司马师有目无君主之心。这是他的第五大罪状。
司马懿曾多次称赞齐王是一个合格的君主,君臣之间的关系已经确定。齐王侍奉司马懿十五年,原本打算归还政权。司马懿巡视武库时,齐王下诏询问禁军的情况,司马师却擅自做主,废黜了齐王,并且罗织罪名。司马孚是司马师的叔父,性格仁慈孝顺,他追送齐王,悲痛欲绝。然而,司马师却心怀残忍,不顾大义。这是他的第六大罪状。
已故的光禄大夫张缉,无端被杀,他的妻子儿女也被牵连,甚至连母亲和皇后都受到牵连。司马师逼迫恐吓至尊,强行催促驱赶,当时所有人都感到悲痛和惊愕。然而,司马师却为此庆祝,反而感到高兴。这是他的第七大罪状。
陛下即位后,聪明神武,凡事都经过圣心考虑,想要推崇节俭,天下百姓听说后,无不欢欣鼓舞。然而,司马师却不思悔改,不恢复臣子的礼仪,反而征兵募士,破坏宫内设施,列侯们只能自我防卫。陛下即位后,他一次也没有朝觐。陛下想要亲自去司马师的住处探望他的病情,却被他拒绝,不让他进去。他不遵守法度。这是他的第八大罪状。
最近,领军许允本应担任镇北将军,他用厨房的钱赏赐士兵,却被司马师上奏朝廷,加以惩罚。虽然说许允被流放,但在路上却被饿死。天下百姓听说后,无不感到悲伤。这是他的第九大罪状。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