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麻黄的使用和炮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历史演变情况

麻黄的使用和炮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历史演变情况(第1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麻黄作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发汗解表药,其使用与炮制的历史演变贯穿了中医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从早期的经验积累到后世的规范化、精细化,体现了对其药性、功效及临床适配性的不断深化认识。以下从使用历史与炮制演变两方面梳理其核心脉络:

一、临床使用的历史演变

1. 先秦至两汉:奠基期——明确核心功效,确立基础应用

麻黄的药用记载最早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书中载其“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初步确立了其“发汗解表、止咳逆”的核心功效,这一时期是麻黄临床应用的奠基阶段。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次将麻黄广泛用于临床方剂,其创制的麻黄汤(治太阳伤寒表实证)、麻杏石甘汤(治肺热咳喘)、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兼表证)等,奠定了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温经散寒”的临床应用框架。此时对麻黄的使用已体现“辨证施药”思想:用于外感风寒无汗者(表实证),强调“发汗解表”;用于咳喘者,侧重“宣肺平喘”;用于水肿者,体现“利水消肿”(如越婢汤治风水水肿)。

这一时期对麻黄的使用相对直接,尚未形成复杂炮制,但已注意到“去节”(如《伤寒杂病论》中麻黄多注明“去节”),推测当时认为节的药性峻烈或无益,需去除以缓和药性。

2. 魏晋南北朝:炮制萌芽——初步探索“减毒增效”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中医药理论逐渐系统化,药物炮制开始从“净制”向“炮炙”过渡。这一时期的代表着作《肘后备急方》《本草经集注》对麻黄的使用与炮制有了进一步探索。

- 净制规范: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明确提出“麻黄皆先煮之,去上沫,沫令人烦”,首次记载了麻黄的“先煎去沫”法——通过煎煮去除浮沫(后世认为浮沫含刺激性成分,可能引发心烦、失眠等),这是早期减毒思想的体现。同时,继承了“去节”传统,强调“节止汗,故去之”(认为麻黄节与茎功效相反,节能止汗,故需去除以保证发汗解表之效)。

- 临床应用扩展:除风寒表证外,开始用于治疗“咳逆上气”“水肿”等,如《肘后备急方》用麻黄配杏仁治咳嗽,体现了“宣肺平喘”功效的深化。

3. 隋唐至宋:炮制规范化——蜜炙法出现,适配性增强

隋唐至宋代,中医药炮制技术趋于规范,官方药典(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出现推动了麻黄炮制方法的标准化,其临床应用也更精细化。

- 炮制方法突破:宋代是麻黄炮制的关键发展期,首次出现“蜜炙麻黄”的记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确“麻黄:去根节,蜜炒”,通过蜂蜜炒制(蜜炙)缓和麻黄的辛温峻烈之性,减少发汗之力,同时借助蜂蜜的甘润之性增强其“润肺平喘”功效,使麻黄从“专于发汗”扩展到“兼顾平喘而不伤津”,适用于体虚咳喘者(如老人、小儿或汗出后咳喘)。此外,仍保留“去节”“先煎去沫”等传统,形成“去节→净制→蜜炙”的流程。

- 临床应用分化:根据病症轻重与患者体质选择生用或炙用——生麻黄用于风寒表实无汗、重症咳喘(如《伤寒论》思路的继承);蜜炙麻黄用于表证轻或咳喘兼虚者(如《小儿药证直诀》用蜜炙麻黄治小儿咳喘,避免发汗太过)。

4. 金元时期:理论深化——炮制与“药性理论”结合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推动了对药物性能的深入探讨,麻黄的使用与炮制开始与“归经”“升降浮沉”等理论结合,强调“因证施治”“因质选药”。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777.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