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灵草赋:石斛的灵性之韵》(上卷)

《灵草赋:石斛的灵性之韵》(上卷)(第2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玄谷子与周砚的相遇,源于一场“灵性”的争论。

那年秋日,灵秀山举办“秋社”,乡邻们聚在山下的晒谷场,道士诵经,文人题诗,好不热闹。席间,有人提起灵秀山的石斛,说:“清虚观的道长说它是‘修仙灵草’,听松阁的周先生说它是‘君子化身’,到底哪个对?”

玄谷子抚须笑道:“皆是也。道家说的‘灵’,是天地之灵;文人说的‘性’,是君子之性。草木有灵,亦有性,本是一体。”

周砚却摇头:“道长此言差矣。草木无知,所谓‘灵性’,不过是人赋予的。石斛的坚韧,是它的生存本能,我辈借它自勉,是寄情于物,而非真信它有‘仙气’。”

两人争执不下,便相约次日同登飞升台,实地辨“灵”。

次日清晨,薄雾未散,玄谷子与周砚已站在崖壁下。玄谷子指着石斛说:“周先生请看,此草生于‘飞升台’,传说古有仙人在此羽化。它的根须,恰好沿着仙人足迹的纹路生长,这不是灵性是什么?”周砚俯身细看,果然见根须蜿蜒,如墨线勾勒的脚印,他却道:“此乃巧合。根须向有养分处生长,或许此处的石髓更丰,与仙人无关。”

玄谷子又取来一片石斛叶,放在阳光下:“先生看叶片上的纹路,像不像道家的‘八卦图’?这是它吸天地之气的证明。”周砚接过叶片,用指尖抚过纹路:“此乃叶脉自然生长,若说像八卦,不如说像文人的‘笔锋’——有直有曲,有刚有柔。”

争执间,一只山雀飞来,落在石斛旁的岩石上,啄食叶片上的露珠。玄谷子说:“你看,连飞鸟都知此草有灵,特意来饮仙露。”周砚笑道:“山雀不过是口渴,若真有灵,为何容忍它啄食叶片?”

两人从清晨辩到正午,云雾散尽,阳光照在石斛上,给它镀上一层金光。玄谷子忽然指着茎节上的胶质:“周先生尝过此草吗?”周砚摇头。玄谷子小心地摘下一节,递给周砚:“试试。”

周砚放入口中,慢慢咀嚼。初觉微苦,继而回甘,一股清润之气从喉头漫至丹田,连日来因伏案写作的疲惫,竟消散了大半。“确实清润,”他点头,“可这是药性,非灵性。”

玄谷子也取一节咀嚼,闭目片刻:“周先生只觉其味,我却觉一股气,从丹田升至百会,如在云端。这便是‘灵气’入体。”

周砚失笑:“道长是修道之人,故有此感;我是凡夫俗子,只觉其味甘美罢了。”

夕阳西下,两人下山时,争执仍未停,却已生出惺惺相惜之意。玄谷子说:“周先生虽不信灵性,却懂石斛的‘志’,这已是难得。”周砚道:“道长虽重灵性,却知石斛的‘用’,而非空谈飞升,亦是可敬。”

他们约定,日后共编一部《石斛谱》,道家写其“天地之灵”,文人记其“君子之性”,让这株草的两面,都能在纸上绽放。

第四回 赵学敏访灵秀山,本草拾遗定品格

清乾隆年间,赵学敏游历南方,编撰《本草纲目拾遗》。听闻灵秀山的石斛“有灵”,且有道人与文人各执一词,便特意绕道前来。

他先到清虚观,见玄谷子的后人(此时玄谷子已羽化)正在丹炉前忙碌,炉中飘出的香气里,混着石斛的清甘。观主取出《清虚丹经》,讲述石斛“吸天地灵气”的传说,赵学敏一一记下,却在批注中写道:“道家之说,虽涉神异,然石斛确有滋阴之效,可助修行者调和气息,非虚言。”

随后,他来到听松阁,周砚的后人(已成为当地的教书先生)捧出《灵草赋》,讲述先祖以石斛自勉的故事,还带他看了那盆传了三代的石斛,虽已非原株,却依旧茎节分明,花姿秀丽。赵学敏抚着石斛的叶片,叹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周先生能从草中见风骨,是真文人。”

离开听松阁,赵学敏独自登上飞升台,在崖壁前静坐三日,观察石斛的生长:

——它的根,与岩石的纹理紧密贴合,像与大地对话;

——它的茎,每一节都比上一节略细,像在收敛锋芒;

——它的花,虽秀丽却不张扬,花瓣内侧的纹路,竟与《周易》的“乾卦”有几分相似。

三日后,他在笔记中写下对石斛的定论:“石斛,生南方高山岩石上,茎如金钗,叶似翠羽,花若紫蝶。性温良,质清奇,非俗物可比。道家谓其吸天地灵气,可助飞升;文人赞其处绝壁而芳华,可比君子。然究其本,实为滋阴圣品,补五脏虚劳,润六腑燥火,此乃其真用也。”

这段评价,被收录进《本草纲目拾遗》,成为后世对石斛品格的权威定论。赵学敏还特意将玄谷子的“灵性说”与周砚的“风骨说”并录,说:“二者看似相悖,实则相通——灵性者,言其与天地相通;风骨者,言其与人道相合。草木与人,本就同处天地间,何分彼此?”

离开灵秀山时,赵学敏带走了两株石斛:一株送给修道的友人,附言“助君调和气息”;一株赠予落魄的书生,题字“愿君如草,绝境开花”。他知道,这株草的文化寓意,不会因《本草纲目拾遗》的定稿而终结,它会继续在道家的丹炉里、文人的笔墨间生长,因为它的“灵性”,本就是人与草木的对话,是古人对坚韧与清雅的永恒向往。

此时的石斛,已不再是灵秀山的孤草。它的“坚韧”,成了困顿者的希望;它的“灵性”,成了修行者的指引;它的“清奇”,成了世俗中的一抹雅韵。当赵学敏的笔尖落下最后一个字,这株草的文化形象,便在医典与文集中,稳稳地扎下了根。

(上卷终,下卷待续)

注:上卷通过道家玄谷子、文人周砚、医家赵学敏的视角,展现金斛“灵性”象征的形成过程。以灵秀山为背景,融入道家炼丹、文人题咏、医典考证等元素,突出“天地灵气”与“君子风骨”的双重内涵,呼应赵学敏“性温良,质清奇”的评价。细节上强调石斛的生长特性(附石、坚韧、清润)与文化寓意的关联,为下卷“现代视角下的灵性传承”铺垫,构建“自然特性—文化象征—人文寄托”的三重维度。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777.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