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时代三十年
纪录时代三十年
北大的图书馆里面,李长河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一支圆珠笔,百无聊赖的在那转着。
他在完善着自己长篇的内容方向。
对于长篇的写作,李长河的心里其实早就有了腹稿,毕竟这年代写长篇,对他来说能选择的题材极其有限。
一种就是革命军旅文,类似《亮剑》那种,刻画一个李云龙式的英雄人物。
一种就是时代都市文,类似《血色浪漫》《人世间》《活着》那种。
其他的题材,像科幻啊,武侠啊这些,也能写,但是在这个年代,不管是读者基数还是社会影响力,这些题材都太偏小众。
而李长河思索了一下,选择的是后者。
他打算写一本时代都市文,而且这一次,他打算从一个农村孩子的视角出发,黑一下下乡的知青们。
嗯,一个投机派的知青,外加一个淳朴的农村主角。
他要刻画一个时代的缩影,在二元制的经济环境下,城市知青和农村青年不可逾越的鸿沟。
书名就叫《时代的新生》,甚至于连结局走向他都想好了。
当质朴努力的主角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来到城市寻找抛妻弃子的渣男知青的时候,才发现,对方已经借着新一任干部妻子的身份,出国留学去了。
而最后的收尾就是这个渣男选择了背叛祖国滞留海外,同样将国内的干部妻子和家庭抛弃,结果在自由民主的世界里,被“自由的枪声击倒。
书里面一部分主旨,就是渣男知青的下乡之旅,这也是李长河想嘲讽和批判的角度。
当然,这里面不止有批判必然也要有温馨和优秀的知青代表。
比如说,努力学习的知青和农村青年,为国奉献的时代骄子。
毕竟这个年代,人们还是更喜欢真善美的人设。
李长河很想看看,自己这本书写出来之后,社会的反响会是怎么样?想想他一个知青文学的创始人,玩这么一手,也很有意思啊!
想到这些,李长河的嘴角微微翘起。
随后坐在桌子前面,李长河开始在草稿纸上写了起来。
“1970年的冬天,十岁的梁小山。
“着什么急啊,我还没说完呢!”
朱琳听到陈楷歌过来对她们家李长河趁势攻击,当即开口继续说道。
“他还有其他建议?”
田壮壮则是懒得搭理陈楷歌。
陈楷歌确实有几分文采,但是跟他尿不到一个壶里,虽然两个人是发小。
“他说咱们的胶片太少,拍电影没什么意思,建议我们拍个纪录片。”
“纪录片?”
田壮壮听到李长河的建议,有些诧异。
朱琳则是继续说道:“没错,就是纪录片,他说今年是咱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元年,完全可以这时候做出一份纪录片。”
“记录什么?”
陈楷歌此刻也好奇的问道。
“记录如今的京城,如今的人们的生活,包括你我。”
“他说可以找人问一下对国家未来的展望,比如说凯歌你,你觉得三十年后的京城,三十年后的国家会是怎么样的?”
“然后他说三十年后,可以在同样的地点,再找同样的人,继续采访。”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