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闱将近,医馆来了位特殊病患——竟是半年前治愈的举人。此刻他虽无面红目赤之象,但十指不停颤抖,宣纸上墨迹洇成团团乌云。
\"公子脉象细如游丝,却每五十息必见结代。\"竹叶的银丝在他神门穴打转,\"此番不是实火,而是思虑过度耗伤心血。\"
甘草梢突然取来药碾,将酸枣仁、柏子仁细细研磨:\"导赤散需化裁为天王补心丹。君仍用生地滋养肾水,臣改麦冬、天冬双补肺肾,佐以朱砂为衣引药入心。\"
举人服药后虽能安眠,但每到子时必惊坐而起。木通夜巡时撞见他在院中徘徊,月光下影子凌乱如狂草:\"情志致病非草木能医,或许该用那个法子...\"
次日清晨,甘草梢带举人登上后山。晨露未曦时,她忽然以掌根叩击自己耳后颅骨:\"此谓鸣天鼓,掌心劳宫穴贴敷耳窍,十指叩击玉枕穴三十六次。\"沉闷鼓声在山谷回响,举人惊觉烦乱心绪竟随声波震荡逐渐平息。
七日后,当举人提笔写下首句\"天地有正气\"时,狼毫尖端再未颤抖。他特意将药方裱成卷轴悬于书房,其中甘草梢添注的小楷尤为醒目:\"读书养心四要——亥时寐,卯时起,食饮有节,叩齿吞津。\"
霜降那日,四药灵遇到最棘手的病患。来者是个双目浑浊的老妪,小便淋沥二十余载,近日竟见血尿如胭脂汁。更诡异的是其舌面同时存在焦黄厚苔与镜面舌,脉象沉细却时见洪大。
\"此乃寒热错杂、虚实互结之证。\"生地以药气探查其肾经,惊见足少阴经脉半数枯槁半数灼红,\"心火久灼下焦,肾阴枯竭反现虚阳外越。\"
木通刚要施展通利之法,却被竹叶制止:\"此时若用我等苦寒直折,必成灯灭焰熄之祸。\"四人灵体首次产生分歧,药气在医馆内激荡碰撞。
僵持之际,甘草梢突然取来半斤食盐:\"诸位可记得'引火归元'之法?\"她将青盐炒热布包,置于老妪涌泉穴。不过半刻钟,患者面赤居然消退大半。
\"导赤散需化裁为滋肾通关丸。\"竹叶在砚中调墨开方,\"君药仍为生地,但增至一两;臣以黄柏三钱清相火,知母三钱润肾燥;佐少量肉桂三分引火归原。\"
老妪服药当晚,排出碎石数枚,尿色转清如初春溪水。最妙的是复诊脉象,虽然细弱却渐显从容之态,恰似将熄炭火重获生机。
冬至祭祀夜,四药灵现形于医馆庭院。木通玉笛吹奏《流水中宵》,音波化作经络图谱悬浮半空;竹叶银丝牵引着三焦模型;生地正用晨露调制五行药膳;甘草梢则在竹简上记录全年医案。
\"今岁共调心火相关证候一百四十七例。\"甘草梢笔锋停顿,\"其中纯实火证仅三成,余者皆夹杂阴虚、气郁、痰阻等变证。\"
竹叶的银丝突然指向东方:\"看那新来的药童。\"只见廊下少年正将晒干的淡竹叶按纹理分类,遇到双脉叶便单独存放。\"能辨识竹叶的'归心经纹路',倒是可造之材。\"
晨钟破晓时,四道身影渐淡。医馆照壁上悄然浮现《心火辨证歌诀》,首句\"上焦火炎口舌疮,下移小肠溺赤烫\"在朝阳下熠熠生辉。药柜深处,四个青瓷罐上的药材图案似乎比往年更加鲜活灵动。
————————
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生地黄 木通 生甘草梢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现代用法:加竹叶3g,水煎服)。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口舌生疮;或心火下移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证治机理】证因外感热邪或七情化火,导致心火炽盛,下移小肠,兼伤阴津所致。心经火热内郁,则心胸烦热;“心在窍为舌,其华在面”,心经火热上炎,则面赤、口舌生疮;火热内灼阴液,则口渴、意欲饮冷;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类经.藏象类》)。心与小肠互为表里脏腑,心火下移小肠,小肠热盛,则小便赤涩,甚或刺痛;舌红苔黄,脉数均为心经火热之象。治宜清心火,利小便,养阴津。
【方解】木通苦寒,入心与小肠经,可上清心经之火,下泄小肠之热,通利小便,使心火与小肠之热从小便而解。生地黄甘寒而润,入心肾二经,一则清心火,一则养阴津;助肾水以制心火。生地与木通相配,清心火,利小便,养阴津,共为君药。竹叶甘淡而寒,入心与小肠经,既能清心除烦,又能利尿,兼能生津,用为臣药。生甘草梢为佐使,一则清热解毒,二则止淋痛,三则防木通、生地黄之寒凉伤胃,四则调和诸药。本方为治心经火热证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甘寒与苦寒相合,利水不伤阴,滋阴不恋邪,泻火不伐胃。
【方歌】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