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到了考试结束出场的日子,王夫人一心盼着宝玉和贾兰回来。等到中午,还不见人回来,王夫人、李纨和宝钗着急了,赶紧派人到考场外的住处打听。派去一批人,没消息,连派去的人都没回来。又赶紧再派一批人去,还是不见回来。三个人心里急得像热油煎熬。到了傍晚,有人进来,一看是贾兰。众人忙问:“宝二叔呢?” 贾兰来不及请安,就哭着说:“二叔丢了。” 王夫人听了这话,一下子愣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接着直挺挺地倒在床上。多亏彩云等人在后面扶着,拼命叫醒她,她才哭出声来。只见宝钗也是两眼发直。袭人等人早已哭得像泪人一般,一边哭一边骂贾兰:“糊涂东西,你和二叔在一起,怎么能把他弄丢了?” 贾兰说:“我和二叔在住处,一起吃饭一起睡觉。进了考场,离得也不远,一直都在一起。今天一大早,二叔的卷子早早做完了,还等我呢。我们俩一起交了卷子,一起出来,在考场门口一挤,回头就不见他了。咱们家接场的人都问我,李贵还说看见二叔了,离得不过几步远,怎么一挤就没影了。现在李贵他们已经分头去找了,我也带人把各个考号都找遍了,就是没有,所以我现在才回来。” 王夫人哭得说不出话来,宝钗心里已经猜到了八九分,袭人更是痛哭不止。贾蔷等人不等吩咐,也分头去找了。可怜荣府的人个个心急如焚,白白准备了接场的酒饭。贾兰也顾不上辛苦,还想自己再去找。倒是王夫人拦住他说:“我的儿,你叔叔丢了,可不能再把你也丢了。好孩子,你去歇歇吧。” 贾兰哪里肯走。尤氏等人苦苦劝说,他才作罢。众人中只有惜春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不好说出来,便问宝钗:“二哥哥带玉了吗?” 宝钗说:“那是他随身的东西,怎么会不带!” 惜春听了,便不再言语。袭人想起那天有人抢玉的事,料想又是那个和尚在作怪,柔肠寸断,泪如雨下,呜呜咽咽地哭个不停。回想起当年宝玉对自己的种种情分,有时候惹他生气,他会恼,但也有让人回心转意的好处,那温存体贴就更不用说了。要是把他惹急了,他就赌咒发誓说要去做和尚。哪知道今天这话真应验了!看看天,已经四更天了,还是一点消息都没有。李纨又怕王夫人伤心过度,极力劝她回房休息。众人都跟着伺候,只有邢夫人回去了。贾环躲着不敢出来。王夫人让贾兰也去休息了,自己一夜无眠。第二天早上,虽然有家人回来,但都说找遍了所有地方,真的一点宝玉的影子都没有。于是薛姨妈、薛蝌、史湘云、宝琴、李婶等人,接二连三地过来请安,打听消息。
就这样一连过了好几天,王夫人哭得茶饭不思,生命垂危。忽然有家人来禀报:“海疆来了个人,说是统制大人派来的,说咱们家的三姑奶奶明天就到京城了。” 王夫人听说探春要回京,虽然解不了宝玉失踪的愁绪,但心里还是稍微宽慰了一些。到了第二天,探春果然回来了。众人远远地迎上去,只见探春出落得比以前更漂亮了,衣着光鲜亮丽。探春见王夫人面容憔悴,众人眼睛红肿、满面泪痕,也大哭起来。哭了一会儿,才行礼相见。看到惜春一身道姑打扮,探春心里很不是滋味。又听说宝玉神志不清走失了,家里还出了这么多不顺心的事,大家又哭了起来。幸亏探春口才好,见识也高,说了好一会儿话,才慢慢把王夫人等人劝得稍微好了一些。再到第二天,三姑爷也来了。得知家里发生了这样的事,探春便留下来劝解大家。跟探春的丫头婆子们也和众姐妹们聚在一起,各自诉说分别后的事情。从此,贾府上上下下的人,不分昼夜,一心只等宝玉的消息。
那天夜里五更刚过,外头几个家人跑到二门口报喜。几个小丫头兴奋得顾不上通知大丫头,径直跑进屋子就嚷嚷:“太太、奶奶们,大喜事儿啊!” 王夫人还以为是宝玉找到了,高兴得立刻站起身,说道:“在哪儿找到的?快让他进来。” 家人回答:“宝二爷中了第七名举人。” 王夫人又问:“宝玉人呢?” 家人不吭声,王夫人只好又坐了下来。探春赶忙问:“中第七名的到底是谁?” 家人回答:“是宝二爷。” 正说着,外头又有人喊道:“兰哥儿也中了!” 那家人赶忙出去接过报单回来禀报,说贾兰中了第一百三十名。李纨心里欢喜,可因为王夫人正为宝玉失踪而难过,她也不敢把喜悦表露出来。王夫人见贾兰中了,心里也挺高兴,只是想着:“要是宝玉能回来,咱们这些人该多欢喜啊!” 只有宝钗心里悲苦,又不好当着众人的面落泪。众人纷纷道喜,都说:“宝玉既然有中举的命,肯定不会丢的。天下哪有失踪的举人呢。” 王夫人等人觉得这话在理,脸上这才有了些笑容。众人趁机劝王夫人等人多吃了些东西。这时,只听三门外头焙茗大声叫嚷:“我们二爷中了举人,肯定丢不了啦!” 众人问:“你怎么这么肯定?” 焙茗说:“‘一举成名天下闻’,现在二爷不管走到哪儿,人家都会知道。谁敢不把他送回来!” 屋里的众人都说:“这小子虽然没规矩,这话倒是说得在理。” 惜春却道:“都这么大的人了,哪能轻易走失。只怕他看破了世情,出家去了,那就难找了。” 这话又引得王夫人等人痛哭起来。李纨说:“自古以来,成佛作祖、修成神仙的,确实有不少人把爵位富贵都舍弃了。” 王夫人哭着说:“他要是抛弃了父母,那就是不孝,怎么能成佛作祖呢。” 探春说:“大凡人可不能有太出奇的地方。二哥哥生来就带着块玉,大家都说是好事,可这么看来,说不定就是这块玉惹的祸。要是再过几天还不见人,太太您可别生气,我觉得可能有些变故,那就只好当作没生过这位哥哥了。要是他真有什么来历,修成了正果,那也是太太您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宝钗听了,默默不语。袭人实在忍不住,心里一阵剧痛,脑袋一晕,就栽倒在地。王夫人见状,十分心疼,让人把她扶回房去。贾环见哥哥和侄儿中了举,又因为巧姐的事,心里十分尴尬,只能埋怨贾蔷和贾芸。他知道探春回来了,这事儿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又不敢躲开,这几天就像置身于荆棘丛中,难受极了。
第二天,贾兰只能先去谢恩,得知甄宝玉也中了,大家便互称同年。说起贾宝玉神志不清、走失的事,甄宝玉不禁叹息,好言劝慰。负责科举考试的官员把考中的卷子呈给皇上,皇上逐一翻阅,看到中选的文章都写得平正通达。看到第七名贾宝玉是金陵籍贯,第一百三十名又是金陵贾兰,皇上便传旨询问,这两个姓贾的金陵人,是不是贾妃一族。大臣领命出来,传贾宝玉和贾兰问话,贾兰把宝玉考完试后失踪的事说了,并将家族三代的情况一一陈明,大臣代为转奏给皇上。皇上圣明仁德,想起贾氏家族的功勋,便命大臣复查,大臣详细奏明了情况。皇上十分怜悯,命有关部门把贾赦犯罪的缘由查明,呈奏上来。皇上又看到关于海疆平定寇乱、班师回朝善后事宜的奏章,上面奏明海晏河清,百姓安居乐业。皇上龙颜大悦,命九卿论功行赏,并大赦天下。贾兰等朝臣退朝后,拜谢了主考官,又听说朝廷有大赦的消息,便回来告诉了王夫人等人。全家上下这才有了些喜色,只盼着宝玉能回来。薛姨妈更是高兴,打算为薛蟠赎罪。
一天,有人来报,甄老爷和三姑爷来道喜,王夫人便让贾兰出去接待。没过一会儿,贾兰笑嘻嘻地回来向王夫人禀报:“太太们,大喜啦!甄老伯在朝廷里听说有旨意,大老爷的罪名免了,珍大爷不但免罪,还承袭了宁国三等世职。荣国世职还是由老爷承袭,等守孝期满,仍升为工部郎中。被抄没的家产,全部赏还。二叔的文章,皇上看了很是喜欢,问明是元妃的兄弟,北静王还上奏说他人品也不错,皇上传旨要召见他。众大臣奏称,据他侄儿贾兰回禀,宝玉出场时走失,现在正在各处寻访。皇上降旨,让五营各衙门用心寻找。这旨意一下,太太们就放心吧,皇上如此圣恩,宝玉肯定能找回来。” 王夫人等人听了,这才纷纷庆贺,高兴起来。只有贾环等人心里着急,四处寻找巧姐。
原来,巧姐跟着刘姥姥,带着平儿出了城,到了乡下庄子上。刘姥姥不敢慢待巧姐,赶忙打扫出上房,让巧姐和平儿住下。每天的饮食虽是乡村风味,倒也干净。还有青儿陪着,巧姐暂且宽了心。庄子上有几家富户,听说刘姥姥家来了贾府的姑娘,都跑来看,都说像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有的送菜果,有的送野味,倒也热闹。其中有个极其富有的人家,姓周,家财万贯,良田千顷。他家只有一个儿子,生得文雅清秀,今年十四岁,父母请了老师教他读书,最近科举考试中了秀才。那天,周妈妈看到巧姐,心里十分羡慕,暗自思忖:“我们是庄户人家,哪能配得上这样的世家小姐!” 就这么呆呆地想着。刘姥姥看出了她的心思,拉着她说:“你的心思我知道,我给你们做个媒吧。” 周妈妈笑着说:“你可别哄我,他们是什么人家,能把姑娘许给我们庄户人?” 刘姥姥说:“先这么说着,看看再说。” 于是两人各自走开了。
刘姥姥惦记着贾府的情况,就让板儿进城去打听。那天,板儿正好到了宁荣街,只见那里停着好些车轿。板儿便在附近打听,有人说:“宁荣两府恢复了官职,被抄的家产也赏还了,如今府里又要兴旺起来了。只是他们家的宝玉中了官,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 板儿心里高兴,正打算回去,又看见好几匹马跑过来,在门前下马。只见门上的人打千儿请安,说道:“二爷回来了,大喜啊!大老爷身体可好?” 那位爷笑着说:“好了。又赶上皇上的恩旨,马上就要回来了。” 还问:“那些人在这儿干什么?” 门上的人回答:“是皇上派来的官员,在这儿下旨意,让人领回被抄的家产。” 那位爷听了,高兴地进了门。板儿知道这是贾琏回来了。他也不用再打听,赶忙回去把这事告诉了外祖母。刘姥姥听了,笑得合不拢嘴,赶忙去给巧姐儿道喜,把板儿的话原原本本说了一遍。平儿笑着说:“可不是嘛,多亏姥姥这么安排,不然姑娘哪能赶上这好时候。” 巧姐更是欢喜。正说着,给贾琏送信的人也回来了,说:“姑老爷感激得很,让我一到家,就赶紧把姑娘送回去。还赏了我好几两银子呢。” 刘姥姥听了,很是得意,便让人赶了两辆马车,请巧姐和平儿上车。巧姐等人在刘姥姥家已经住熟了,反倒有些依依不舍,青儿更是哭得厉害,恨不得能留下。刘姥姥知道她舍不得分别,便让青儿跟着进城,一行人径直朝着荣府而来。
且说贾琏之前知道贾赦病重,赶忙赶到他被发配的地方,父子相见,痛哭了一场。贾赦的病情渐渐好转。贾琏收到家书,了解了家中的情况,便向贾赦禀明后回来。走到半路,听说朝廷大赦,又加快赶路,今天才到家,正好赶上朝廷颁赏的恩旨。府里邢夫人等人正愁没人接旨,虽然有贾兰,但他毕竟年轻。有人通报琏二爷回来了,大家相见,悲喜交加。此时也来不及多说什么,贾琏立刻到前厅叩见了钦命大人。问了父亲的安好,得知明天要到内府领赏,宁国府第也发还,可以回去居住。众人起身告辞,贾琏把他们送出门。只见有几辆乡下的马车,家人们不让马车停留,正在吵闹。贾琏早猜到是巧姐坐的车,便骂那些家人:“你们这群糊涂王八蛋,我不在家,就敢昧着良心欺负主子,把巧姐儿都逼走了。如今人家把人送回来了,你们还要阻拦,是不是跟我有仇啊!” 众家人原本就怕贾琏回来不饶他们,想着这事迟早会败露,没想到贾琏说得这么直接,心里一头雾水,只能站着回道:“二爷出门后,奴才们有的生病,有的告假,这些都是三爷、蔷大爷、芸大爷做主,跟奴才们没关系。” 贾琏说:“什么混账话!等我忙完这事,再跟你们算账,赶紧把车赶进来!”
贾琏进去见了邢夫人,没说什么话,转身到了王夫人那里,跪下磕了个头,回禀道:“姐儿回来了,多亏了太太。环兄弟的事,太太也别再提了。只是芸儿这小子,他上次看家就闹得乱七八糟,如今我才出去几个月,就闹成这样。回太太的话,这种人把他撵出去,以后别来往了。” 王夫人问:“你大舅子怎么也这样?” 贾琏说:“太太您就别管了,我自有办法。” 正说着,彩云等人回禀:“巧姐儿进来了。” 巧姐见了王夫人,虽然分别时间不长,但想起逃难时的情形,忍不住落下泪来。巧姐也大哭起来。贾琏向刘姥姥道谢。王夫人拉着巧姐坐下,说起那天的事。贾琏看到平儿,当着众人不好说别的,心里却十分感激,眼中泛起了泪花。从这以后,贾琏心里越发敬重平儿,打算等贾赦等人回来,就把平儿扶正。这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邢夫人正担心贾琏发现巧姐不见了,会有一番波折,又听说贾琏在王夫人那里,心里更加着急,便让丫头去打听。丫头回来禀报,说是巧姐儿正和刘姥姥在那儿说话。邢夫人这才如梦初醒,知道自己被蒙在鼓里,还抱怨王夫人 “挑拨我们母子不和,到底是谁给平儿报的信?” 正问着,只见巧姐同着刘姥姥,带着平儿,王夫人跟在后面进来了。她们把之前的事都推到贾芸和王仁身上,说:“大太太原本也是听人说这是好事,哪知道外头那些人捣鬼。” 邢夫人听了,自觉羞愧。想想王夫人的主意没错,心里也服气了。于是邢夫人和王夫人彼此心里都释然了。
平儿回禀了王夫人,带着巧姐到宝钗那里请安,各自诉说着自己的苦处。又说到 “皇上隆恩浩荡,咱们家该兴旺起来了。想来宝二爷肯定会回来的。” 正说着,只见秋纹匆匆跑来说:“袭人不好了!”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且听下回分解。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