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孙权升堂议事。堂中左边站着文官张昭、顾雍等三十多人,右边站着武官程普、黄盖等三十多人,众人衣冠整齐,佩剑在身,发出锵锵的声响,各自按班列整齐地站立着。过了一会儿,周瑜进来拜见孙权。行完礼后,孙权先慰问了一番,然后周瑜问道:“最近听说曹操带兵屯驻在汉水之上,还派人送书信到这里,主公您的想法是什么呢?”孙权随即把曹操的檄文拿给周瑜看。周瑜看完后,笑着说:“老贼以为我们江东无人,竟敢如此侮辱我们!”孙权说:“那你是什么意见呢?”周瑜问:“主公您曾经和众文武官员商议过这件事吗?”孙权说:“这几天一直在商议此事,有人劝我投降,有人劝我出战,我的心意还没有确定,所以请公瑾你来做个决断。”周瑜问:“是谁劝主公投降的呢?”孙权说:“张子布(张昭)等人都主张投降。”
周瑜便问张昭:“我想听听先生主张投降的理由。”张昭说:“曹操挟持天子去征讨四方,动不动就以朝廷的名义行事,最近又得到了荆州,势力更加强大。我们江东能够用来抗拒曹操的,只有长江天险罢了。如今曹操的艨艟战舰,何止千百艘?他水陆并进,我们怎么能抵挡得住呢?不如暂且投降,再谋划以后的计策。”周瑜说:“这是迂腐书生的言论!江东自开国以来,到现在已经历经三代,怎么能忍心一下子就放弃呢!”孙权说:“如果这样,那该采取什么计策呢?”
周瑜说:“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朝的丞相,实际上是汉朝的叛贼。将军您凭借着神武雄才,依靠父兄留下的基业,占据江东,兵精粮足,正应当横行天下,为国家铲除残暴之人,怎么能向叛贼投降呢?而且曹操这次前来,犯了很多兵家大忌:北方还没有平定,马腾、韩遂是他的后顾之忧,可他却长时间地进行南征,这是第一个大忌;北方的军队不熟悉水战,曹操舍弃鞍马,依靠舟船,和东吴对抗,这是第二个大忌;现在又正值隆冬严寒时节,马匹没有干草可吃,这是第三个大忌;驱使中原的士兵,长途跋涉来到江湖地带,他们不服水土,很多人都会生病,这是第四个大忌。曹操的军队犯了这么多忌讳,虽然人数众多,但必定会失败。将军您擒获曹操,就在今天。我请求带领几万精兵,进驻夏口,为将军打败曹操!”
孙权听了,精神振奋地站起来说:“老贼想要废除汉朝自立为帝已经很久了,他所惧怕的不过是二袁(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和我罢了。如今那几位英雄都已经被消灭,只有我还存在。我和老贼誓不两立!你说应当讨伐他,非常符合我的心意。这是上天把你赐给我啊。”周瑜说:“我愿意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只是担心将军您犹豫不决。”孙权拔出佩剑,砍向面前奏案的一角,说:“各位官员将领,要是还有人再说投降曹操的话,就和这奏案一样!”说完,便把这把剑赐给周瑜,当即封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并下令,如果文武官员将领有不听从号令的,就用这把剑斩杀。周瑜接过剑,对众人说:“我奉主公的命令,率领大家打败曹操。各位将领官吏明天都到江边的行营听令。如果有迟到延误的,就按照七禁令五十四斩的军法处置。”说完,辞别孙权,起身出府。众文武官员都没有说话,各自散去。
周瑜回到住处,就请孔明来商议事情。孔明到了之后,周瑜说:“今天在府中大家已经商议决定了要抗曹,希望能得到破曹的好计策。”孔明说:“孙将军心里还没有完全安稳,现在还不可以做出决策。”周瑜问:“为什么说他心里不稳呢?”孔明说:“他心里害怕曹操的军队众多,怀有寡不敌众的想法。将军您要是能用军队的实际情况去开导他,让他清楚明白没有疑虑,然后大事才能成功。”周瑜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又进去拜见孙权。孙权说:“公瑾这么晚来,一定有什么事情。”周瑜说:“明天就要调拨军马了,主公您心里还有疑虑吗?”孙权说:“只是担心曹操的兵多,我们寡不敌众罢了,其他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周瑜笑着说:“我就是为了这件事来开导主公的。主公因为看到曹操檄文中说水陆大军有百万,所以才怀疑恐惧,不再去考虑其中的虚实。现在按照实际情况来计算:他带来的中原士兵,不过十五六万,而且已经疲惫很久了;收编袁氏的军队,也只有七八万而已,其中还有很多人心里存疑,并不真心归服。用疲惫已久的士兵,去驾驭心怀疑虑的众人,他们的数量虽然多,也不值得畏惧。我只要得到五万兵力,就足以打败他。希望主公不要为此忧虑。”孙权拍着周瑜的背说:“公瑾你这番话,足以消除我的疑虑。子布(张昭)没有谋略,让我非常失望,只有你和子敬(鲁肃),和我心意相同。你可以和子敬、程普即日挑选军队前进。我会继续派遣人马,多装载物资粮草,作为你的后援。你的前军如果战事不顺,就回来找我。我会亲自和曹操那贼子决战,不再有其他疑虑。”
周瑜谢过孙权后出来,心里暗自思忖:“孔明早就料到了吴侯的心思,他的谋划又比我高出一筹,时间长了必定会成为江东的祸患,不如杀了他。”于是让人连夜请鲁肃到营帐中,说起了想要杀孔明的事情。鲁肃说:“不行。现在曹操还没有被打败,就先杀贤能之士,这是自己去掉自己的助力啊。”周瑜说:“这个人帮助刘备,一定会成为江东的祸患。”鲁肃说:“诸葛瑾是他的亲哥哥,可以让他去招孔明来一同为东吴效力,这不是很好吗?”周瑜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第二天黎明,周瑜前往行营,坐在中军帐的高位上。左右两边站立着刀斧手,文官武将们都聚集在一起听候命令。原来程普年纪比周瑜大,现在周瑜的职位却在他之上,程普心里不高兴,这天就托病不出,让长子程咨代替自己前来。周瑜对众将说:“军法面前没有私情,各位要各自坚守自己的职责。如今曹操专权,比董卓还要厉害:他把天子囚禁在许昌,在边境驻扎着残暴的军队。我现在奉命去讨伐他,希望各位都努力向前。大军所到之处,不能侵扰百姓。奖赏功劳、惩罚罪过,都不会徇私纵容。”
命令下达完后,周瑜就派韩当、黄盖为前部先锋,率领他们本部的战船,即日起程,前往三江口安营扎寨,等待另外的将令;蒋钦、周泰为第二队;凌统、潘璋为第三队;太史慈、吕蒙为第四队;陆逊、董袭为第五队;吕范、朱治为四方巡警使,督促六郡的官军,水陆并进,限期集合。调拨完毕后,各位将领各自收拾船只和军器出发。程咨回去见父亲程普,说起周瑜调兵遣将,行动和安排都很有章法。程普大惊道:“我一直以为周郎懦弱,不足以担任将领,如今他能做到这样,真是将才啊!我怎么能不心服口服呢!”于是亲自前往行营向周瑜谢罪,周瑜也很谦逊地回礼。
第二天,周瑜请诸葛瑾来,对他说:“令弟孔明有辅佐帝王的才能,为什么要屈身侍奉刘备呢?如今他有幸来到江东,想麻烦先生您不吝言辞,劝说令弟放弃刘备,来为东吴效力,这样主公既能得到优秀的辅佐,而你们兄弟又能相见,岂不是美事一桩?希望先生您立刻走一趟。”诸葛瑾说:“我自从来到江东,惭愧没有立下寸功。如今都督有命令,我怎敢不效力。”随即上马,径直前往驿亭去见孔明。
孔明把诸葛瑾迎接进去,兄弟二人哭着下拜,各自诉说着离别后的情谊。诸葛瑾哭着说:“弟弟你知道伯夷、叔齐的故事吗?”孔明暗自思量:“这一定是周郎教他来说服我的。”于是回答说:“伯夷、叔齐是古代的圣贤之人。”诸葛瑾说:“伯夷、叔齐即使到饿死在首阳山下,兄弟二人也在一起。我如今和你是同胞兄弟,却各自侍奉不同的主公,不能朝夕相聚,比起伯夷、叔齐的为人,能不感到惭愧吗?”孔明说:“兄长所说的是亲情,弟弟我所坚守的是道义。我和兄长都是汉人。如今刘皇叔是汉室的后裔,兄长如果能离开东吴,和我一同侍奉刘皇叔,那么对上不愧是汉朝的臣子,而我们骨肉兄弟又能相聚,这是情义两全的计策。不知道兄长您意下如何?”诸葛瑾心想:“我是来劝说他的,反而被他说服了我。”于是无言以对,起身告辞。回去见周瑜,详细地讲述了孔明所说的话。周瑜问:“你是怎么想的呢?”诸葛瑾说:“我深受孙将军的厚恩,怎么肯背叛他呢!”周瑜说:“你既然忠心侍奉主公,就不必多说了。我自有让孔明折服的计策。”正是:智与智逢宜必合,才和才角又难容。到底周瑜会定下什么计策让孔明折服,且看下文分解。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