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未来,”黄建国顿了一下,“只讲确定性。”
两人对视良久,没有握手,也没有寒暄。
最后各自开车离去,一如多年前那场分歧,没有谁真正赢了,也没有谁真认输了。
只是,那年卫德运站在寒风中,靠一口气撑着写完那份审计底稿的青年,已经不在了。
现在的他,有团队,有现金流,有银行愿意放款的资产。
没有人再问他故事讲得好不好,只看他报表里的IRR和回款节奏。
黄建国终究没死在那场泡沫里,但也不再是那种能点燃人激情的“梦想合伙人”了。
他成了资源中介,成为了那个他曾经最不屑的人。
而卫德运,终于明白了现实世界的游戏规则——
理想,不是不能有,但最好有地价作保、有产值支撑、有现金流护城河。
不是“相信未来”,而是“抵达现在”。
*
再一年后,他们第一次真正合作。
卫德运启动了一个体量不小的新项目,集商业街区、社区公寓和住宅于一体。受限于前期地价和改造成本,现金流吃紧,而银行授信批得极慢。他咬咬牙,找了黄建国。
黄建国没讲条件,只说:“我找几家资源方跟我一起进来,但我要整个营销盘子的主导权。”
卫德运答应了。
他知道,营销是黄建国的强项,哪怕他已经从“梦想合伙人”变成了“讲故事的人”。
项目启动后,一切都顺利。
拿地、拆迁、规划、招商,甚至预售节奏都快得惊人。
他们本以为,这将是一次双赢。
——直到“住房不炒”政策正式落地。
整顿风暴席卷市场。
银根收紧,限贷限购限售政策频出,买家观望,资金链开始吃紧。
项目刚盖到一半,银行抽贷,合作方惜贷。
原本承诺的几笔尾款迟迟不到位,施工单位停工讨账,卫德运第一次感到喘不过气。
黄建国紧急调了一笔过桥资金,但杯水车薪。
他们坐在办公楼的小会议室里,夜深灯暗,谁也没说话。
“你当初说,只讲确定性。”卫德运终于开口。
黄建国点了支烟,语气疲惫:“我以为政策是确定的。”
“这世界,原来没有什么是确定的。”卫德运望着窗外漆黑一片,声音低沉。
那天之后,项目全面停工,进入漫长的资金重组和债务协商。
黄建国没走,一直留在团队里,处理烂摊子。他把那些过于理想化的策划案一页页撕掉,重新画表、测算、拆盘、谈判,和地方国资谈“兜底式收购”,和施工方谈“代持变现”。
那一刻,曾经那个“能点燃激情”的黄建国,终于低头做起了砖瓦活。
卫德运不再说理想,也不再谈坚持。他只是每个月一页页翻报表,看现金流还能撑几个月。
他们都老了,老到终于明白,在房地产这个行业,讲完故事之后,最难的,不是让人相信未来——
而是兑现现在。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