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转念一想,匆忙记下自己灵光乍现思路后便继续将注意力转回天幕。
【写这本书的托克维尔,他是一个贵族出身
你可能觉得有点奇怪,一个贵族居然成为了民主制度的支持者?
这是因为,托克维尔预见到了一个事实:
‘贵族制度’注定要完蛋,这本书写于1835年,那时候法国刚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
旧制度被摧毁,但新的政治秩序却迟迟没能建立起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敏锐的意识到:‘民主化’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对对,就是这样。”黄宗羲仅凭天幕上的只言片语也同样敏锐意识到此人,是他的同道中人,虽然年代不同,身处的地域亦不大相似,但他们的思想却是超出时代的前瞻远瞩。
天幕亦是十分贴心地贴上了法国大革命的提要:外有战乱(路易十五过度参战又没能打赢)国库空虚,同时贵族奢靡的生活加重平民百姓的负担,加之教会税收的支出和启蒙思想的崛起,觉醒的民众,攻占了皇城,打破了专制皇权的象征—巴士底狱,然后将国王皇后送上了断头台。
而攻占巴士底狱的带来了连锁效应,各个城市纷纷模仿巴黎人民,武装夺取城市管理权。不久。由人民组织起来的制宪会议掌握了大权,通过了着名的《人权宣言》,向世界庄严宣布:“人身自由,权利平等”的权利。
“如此异端,刁民!”
乾隆再次被迫重温了一遍自己笔友的死亡过程,让本就因为各地不断的起义叛乱而烦躁的他变得愈发焦躁。
“不论是满人还是汉人,占领了这土地自然都是属于朕的天下,内库空虚就征税,这是天经地义!想要通过暴力手段实现变革更是痴心妄想!”他气急败坏的背后是深深的恐惧。
本就是得位不正的大清,在文字和思想管控这块可谓是过犹不及,这次天幕可谓是一把热油往锅里撒,宣扬什么破坏秩序、威胁统治的言论。
偏偏自己还无法阻止,属实是怒火中烧,气不知道往哪撒。
“来人,传我旨令。胆敢妄议天幕邪说,威胁超纲者家族流放,本人根据言论处以极刑。”
大清,本就不安宁。而这道政令无疑是再次强化了白色恐怖与文字狱的力度。
皇城,要变天了。不知这次的昏暗后是永夜,还是即将诞生的太阳呢?
\"皇上!钦天监急报!\"
养心殿的金砖地上,御前侍卫的护甲与冷汗同时泛着寒光。乾隆望着琉璃窗外翻涌的乌云,鎏金香炉里的龙涎香突然打了个旋。
他抓起案上的和田玉镇纸,又生生忍住。指甲掐进掌心,血腥气混着沉香钻进鼻腔。
谣言止于血刃,现在他能相信的只有这个了。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