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大唐凌烟志 > 第286章 虎牢关大战(二)

第286章 虎牢关大战(二)(第2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高级军事幕僚郭孝恪清了清嗓子,打断了众人的议论,说道: “诸位将军,王世充已经穷途末路,眼看就要被活捉了,窦建德远道而来援助他,这是上天要让他们两家同时灭亡啊!我们应该占据虎牢关的险要地形来阻挡窦军,寻找机会出击,必定能击溃他们!”

郭孝恪我们在前文中介绍过,其出身草莽,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早年与长兄郭孝悌组织乡兵自保,对抗隋末流寇,以勇略闻名河南。于617年投奔瓦岗军,率部归附李密,任骠骑将军。李密败亡后,随李积(徐世积)守黎阳仓,李积评其\"临机能断,王佐之才\"。

到了619年,郭孝恪又随李积降唐,面见李渊时提出关键战略建议:\"世充据东都,府库盈而民疲敝。夏王(窦建德)在河北无大志,若释郑取夏,定河北而洛阳自溃!\"

李渊当时虽未采纳其“先攻王世充”的建议,但赏识他的才华,授宋州(商丘)刺史。至620年,郭孝恪任李世民行军参谋,参与策划切断王世充粮道和洛阳围城战。此时,窦建德援军逼近时,其力排众议主张强力阻击夏军。

记室薛收待郭孝恪说完,接过话补充道: “我同意郭大人的意见,王世充守着洛阳城,物资充足,手下的军队也都是江淮一带的精锐。他现在最大的麻烦就是缺粮。正因为这样,他才被我们死死压制住,想主动进攻打不了,想死守又撑不了多久。”他顿了顿,看到大家沉默不语,继续道:“现在窦建德亲自带着主力大军,大老远跑来救援王世充。如果我们放他过来和王世充汇合,那麻烦就大了!窦建德这支生力军加上王世充坚固的城池,再配上河北源源不断运来的粮食,这场仗就等于重新开打了!到那时,胜负难料,统一天下更是遥遥无期!”

说罢,他看了看秦王,李世民示意其继续说下去。

薛收便继续说道:“当前最好的办法是分兵围死洛阳, 继续包围王世充,深挖壕沟,加固营垒。就算他派兵出来挑衅,我们也坚决不跟他打。秦王可亲率精兵,率领最精锐的部队,火速拿下成皋,占据险要地形。然后整顿军队,训练士兵,养精蓄锐,以逸待劳,等着窦建德送上门来。等他到了,我们一定能一举击溃他!窦建德一败,王世充就失去了外援,他的抵抗意志自然就垮了。这样算下来,不出二十天,我们就能活捉他们两个!””

李世民很赞同他的意见,这位在帐中精准剖析战局、提出关键方略的年轻记室薛收,并非寻常人物,他正是隋代文坛泰斗、名臣薛道衡的儿子。薛道衡在北齐、北周时便以文才显名,入隋后更是一代文宗,官至内史侍郎,其诗文冠绝一时,名句“空梁落燕泥”传诵天下。然而他性情耿直,因一篇《高祖文皇帝颂》触怒隋炀帝杨广,最终于大业五年(609年)被赐死,天下冤之。父亲蒙冤被害时,薛收年仅十六岁(一说十四岁),家道陡然中落,这巨大的变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作为名门之后,薛收自幼便继承了父亲的卓越才智,饱读诗书,精通经史。父亲死后,他秉承遗志,耻于在隋末乱世中为腐朽的隋廷效力,更因家族与隋炀帝的宿怨,选择了避世治学之路。他一度隐居于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潜心着述,学识与见解日益精进。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王世充在洛阳僭越称帝(国号郑)后,听闻薛收才名,曾有意征召他为官。然而,薛收深恶王世充的为人与僭越之举,更因其父死于暴君杨广之手,对这类僭伪政权有着天然的反感,他不仅断然拒绝,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做出一个惊人之举,他穿着普通百姓的粗布衣服,翻越洛阳城北的芒山,历经艰险逃离了王世充的控制区域,以此明志。他的目标很明确,投奔当时已显露雄主之姿、志在匡扶天下的唐国公李渊及其次子秦王李世民。薛收的才华和这份忠贞的气节很快得到了秦王集团核心谋士房玄龄的赏识,房玄龄早就听说其能,便大力向李世民推荐。慧眼识珠的李世民立刻将薛收招入自己的秦王府中,任命为记室参军(或称秦王府记室),成为秦王身边重要的幕僚和文书机要之臣。

在秦王府中,薛收以其深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直的品性迅速赢得了李世民的信任和器重。他不仅负责处理文书,更常常参与军国大事的谋划,其见解每每切中要害。当李世民统帅大军东征王世充,将洛阳重重围困之际,战局因河北窦建德率大军西援而陡然变得复杂险峻。在唐军高层关于是否撤围阻击窦建德的战略争论中,年轻的薛收挺身而出,支持郭孝恪以其对全局的深刻把握,力排众议,提出了那番精辟的战略分析,力主分兵,继续死围缺粮的洛阳王世充,使其困守孤城;同时由秦王亲率精锐抢占成皋(虎牢关)险要,以逸待劳,迎击远道而来的窦建德。他断言此策可一战擒两王。

正是薛收这建立在深厚学养和洞悉时局基础上的关键献策,得到了李世民的鼎力赞同,并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战略行动方向,为即将到来的虎牢关之战奠定了胜利的基石。此刻站在秦王帐中的薛收,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因父蒙冤而避世苦读的少年,而是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胆识,即将在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战役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谋臣。

薛收这番鞭辟入里的分析,将敌我优劣、战场态势、破局关键都剖析得清清楚楚,正切中了秦王心中反复权衡的要点。他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帐中诸将,最后定格在薛收年轻却充满智慧的脸上。

然而,资深武将萧瑀、屈突通、封德彝等人却忧心忡忡地提出了异议。萧瑀上前一步,语气凝重地谏言道:“殿下!我军久战疲惫,将士思归,士气已显低落;反观王世充,依仗洛阳坚城固守,绝非旦夕可下。窦建德新破孟海公,乘胜而来,其军锋正锐,气势如虹!我军如今腹背受敌,实非万全之策!末将等以为,不如暂避锋芒,退守新安险要,深沟高垒,静观其变。待其粮草难继,军心自乱,必可不战而屈其兵!”

李世民听后,立即反驳道:“不可!王世充部众已被我军摧破,龟缩孤城,粮草将尽,上下离心!此等残寇,何须强攻?坐待其弊,洛阳唾手可得!反观窦建德,虽新破孟海公,然其将骄卒惰,锐气已泄!我军若据虎牢,便是扼其咽喉,据天下形胜!他若不知死活,冒险来攻,我军以逸待劳,破之必矣!他若畏我兵锋,逡巡不前,旬月之间,王世充必自溃亡!届时我军携克复东都之威,兵锋正锐,气势如虹,正可乘势北进,一举摧两敌!此乃天授之机,胜败在此一举!”

屈突通等人又请求解除对洛阳的包围,占据险要地形观察形势变化。李世民语气陡然转厉,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下令道:“若迟疑不进,解洛阳困局,坐视贼军抢占虎牢,则新附诸城,必难保全!一旦二贼合流,其势复张,我等再欲求战,岂有今日之利?更待其弊?痴人说梦!战机稍纵即逝,吾意已决,诸君勿复多言!”

决策既定,秦王李世民雷厉风行,即刻将麾下大军兵锋一分为二。他严令屈突通等大将辅佐齐王李元吉,务必继续牢牢围困东都洛阳,不得有丝毫松懈。而他自己,则亲率三千五百名最精锐的玄甲骑兵,如离弦之箭,向东疾驰,目标直指锁钥之地——虎牢关!

唐军白日行军,声势浩荡。旌旗蔽日,铁蹄如雷,庞大的队伍迤逦而行,越过苍茫的北邙山麓,直抵河阳。未作片刻停留,大军旋即折向东南,卷起滚滚烟尘,朝着巩县方向风驰电掣般进发。

洛阳城头,王世充凭高远眺,只见唐军大队人马调动频繁,龙旗招展,却如坠雾中,完全无法揣测李世民此番大张旗鼓东进的真实意图。是增援?是迂回?抑或是……?疑虑重重之下,他终究未敢轻举妄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支精悍的骑兵洪流,消失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徒留一片未知的肃杀之气,笼罩在洛阳上空。通往虎牢雄关的道路,已然洞开。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777.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