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明:双崇祯对比,朱元璋看哭了 > 第472章 大明“妙制安居

第472章 大明“妙制安居(第2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周小栓恍然大悟:\"用竹篾编柜子内层,既通风又轻便!再配上木制外层和滑轮,完美!\"】

【林阿水也有了新灵感:\"在防潮漆里加些碾碎的贝壳粉,既能加快干燥,还能增加硬度!\"】

【改良后的家具一经推出,立刻引发抢购热潮。带滑轮的竹编储物柜,轻轻一拉就能分类收纳衣物、被褥;刷着贝壳防潮漆的樟木箱子,不仅能防虫,还泛着珍珠般的光泽;铁木结合的书架,既稳固又节省空间。】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卖豆腐的王瘸子挠着头:\"这柜子是好用,可普通人家哪有那么多东西放?占地方不说,还贵!\"】

【富家公子哥儿们却有不同意见。李员外家的少爷晃着折扇:\"柜子是好看,可不够气派。能不能在柜面上雕刻些花鸟,再镶嵌点宝石?\"】

【面对众口难调,缮居监的工匠们再次各显神通。】

【周小栓设计出可折叠的\"百变柜\",不用时能折成薄片靠墙放置;】

【林阿水改良漆艺,在防潮漆中加入天然颜料,绘制出精美的山水、人物图案;】

【吴德海则重拾老手艺,将传统榫卯与新式结构结合,打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雕花家具。】

【这场家具革新甚至引发了一场\"收纳竞赛\"。民间高手纷纷献艺:有的发明了可旋转的调料架,厨房用具一目了然;有的设计出带暗格的梳妆台,方便小姐存放首饰;更有甚者,将楼梯下方改造成多层抽屉,充分利用空间。】

【朝堂上,关于这场革新的争论仍在继续。】

【御史大夫言辞恳切:\"陛下,家具乃身外之物,如此大费周章,恐非明君所为!\"】

【户部尚书反驳道:\"此言差矣!家具革新带动了木材、油漆、五金等行业,国库税收都增加了!\"】

【朱由检看着手中的新式折叠凳,笑道:\"百姓日子过得舒心,才是治国根本。继续推广,让家家户户都能用上实用又好看的家具!\"】

【自此,大明的百姓家中,不仅有了遮风挡雨的房屋,更有了方便生活的家具。街头巷尾,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张婶,你家新打的柜子真好看!\"】

【\"可不是嘛,还特别能装!走,我带你去木匠铺,也打一个!\" 】

【这场从防潮开始的变革,正一步一步地让大明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

洪武位面

朱元璋站在漏雨的校场营房里,望着士兵们用陶盆接水的狼狈模样,神色凝重:\"当年打天下时,兄弟们住的茅草棚都比这强。徐达,你去把工部管事的叫来,朕要听听他们怎么说。\"

刘伯温拾起地上潮湿的军令状,沉吟道:\"臣观这房屋结构,梁柱细而屋顶重,根基不稳。古法制屋讲究'地基三尺,梁柱三分',或许可从加固地基入手。\"

徐达点头赞同:\"末将觉得可调用修城墙的砖石,既坚固又耐久。只是烧制砖瓦耗时久,需提前筹备。\"常遇春挠挠头笑道:\"要不把缴获的元军帐篷布料利用起来,先给士兵们应急?\"朱元璋思索片刻:\"就这么办。传令下去,先在凤阳试点新式营房,朕要去亲眼看看。\"

永乐位面

朱棣翻动着被雨水浸湿的《永乐大典》抄本,书页间的墨迹晕染开来,不禁皱眉:\"郑和,你多次出使西洋,可曾见过他们如何建造防水的房屋?\"郑和展开航海日志:\"回陛下,臣在威尼斯见过砖石砌成的高楼,屋顶呈尖形,雨水滑落极快,或许值得借鉴。\"

解缙捧着图纸进言:\"臣建议在屋顶铺设琉璃瓦,既美观又耐用。若在屋檐加装排水槽,可将雨水引入护城河。\"姚广孝则提醒:\"建筑乃阴阳交汇之所,建议在四角设置石兽,取镇宅避水之意。\"朱棣最终下令:\"按此方案修缮文渊阁,务必在雨季前完工。\"

宣德位面

朱瞻基看着被雨水泡坏的蛐蛐罐,心疼不已:\"杨爱卿,朕的宝贝蛐蛐都要生病了。民间可有好的防雨法子?\"杨士奇翻开《农政全书》:\"书中记载,南方多用双层屋顶隔热防雨,中间填充茅草,造价低廉且实用。\"

于谦递上奏折:\"臣在山东推行'三合土'筑墙法,用石灰、黏土、沙子混合,干燥后坚硬如石,百姓反响甚好。\"杨溥补充道:\"若能设立官办窑厂统一烧制砖瓦,既可保证质量,又能降低成本。\"朱瞻基欣然道:\"即刻在京城周边试点,成功后推广至全国。\"

嘉靖位面

朱厚熜望着道观漏雨的屋顶,询问严嵩:\"卿家,这是否与风水有关?\"严嵩急忙答道:\"陛下圣虑深远。臣以为可请龙虎山道士做法事,同时在屋脊雕刻镇水神兽,以禳除水患。\"

戚继光从蓟州送来报告:\"末将在边关用夯土城墙的经验改良民居,加厚墙体并设置排水孔,效果显着。\"胡宗宪则提议:\"东南沿海可用牡蛎壳烧制石灰,不仅就地取材,还能增强墙体防潮性。\"郑以伟仍坚持:\"祖宗规制不可轻改,还望陛下三思。\"朱厚熜最终决定:\"道观按风水之法修缮,民间则推行实用之策。\"

隆庆位面

朱载坖翻看户部关于房屋修缮的奏报,忧心忡忡:\"张居正,百姓修缮房屋耗资巨大,如何既能改善民生,又不增加负担?\"张居正思索后答道:\"陛下,可推行'以工代赈',招募灾民参与修建;同时允许民间集资合建,官府给予技术指导。\"

高拱建议:\"设立安居银号,向百姓提供低息贷款。待房屋建成后,可通过房产税逐步偿还。\"王崇古带来喜讯:\"俺答汗遣使求购防水技术,愿以马匹、皮毛交换。\"朱载坖笑道:\"好!这不仅能改善百姓居住,还能促进互市,就这么办。\"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777.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