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之美玉,代师传艺
谓之美玉,代师传艺
美玉,是刘备对现在诸葛亮的评价。
秦瑱一听,就知道了刘备的意思。
把诸葛亮比作美玉,代表刘备极为看好诸葛亮前景。
这种看好,甚至超过他们军中的新秀徐盛、诸葛瑾等。
但美玉也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未经雕琢,还不成器。
唯有经过悉心培养之后,才能成为可堪大用的玉器。
这却也符合秦瑱对诸葛亮现在印象。
人非生而知之,即便是强如诸葛亮,也才十八岁,三观都还未完全形成。
眼下距离原本诸葛亮出山,还有九年多的时间。
未曾经过这些年的学习,诸葛亮自然也就是一块未曾雕琢的美玉了。
如此想着,他便对刘备笑道:
“若是如此,吾便知矣,唯独不知明公又欲如何雕琢此玉?”
“欲雕美玉,须得能工巧匠,吾观麾下众人,似吾二弟三弟,皆武勇闻名,不通政略。”
“似宪和、公佑等人,虽通政略,却不善谋。”
“而有刘元颖、袁曜卿等人,则是通谋善政,不善军事!”
“思来想去,唯有军师一人可谓此事!”
“故吾意让孔明从军师而学之,以此增益其能,方可大用!”
“不知军师可有此意也?”
如此说罢,他便一脸诚挚的看着秦瑱。
秦瑱见状,则是瞬间领悟了过来。
怪不得今天老刘一来就拉着诸葛亮来介绍给他。
而后方才又问他怎么看待诸葛亮其人。
对此,他自是感觉有些意外。
毕竟诸葛亮才是刘备原配,如今他来了,反倒有种了。
“既是美玉,且待吾观之,若果有其才,自可承吾之业!”
他心想,孔明读书历来只观其略,正好可以把他所知的一系列后世知识传给孔明。
通过不断灌输后世的知识,打造出一个加强版孔明来。
来日待得孔明成长起来,就能把改革之事一股脑丢给孔明。
他顺势卸下重担,和妻儿享享清福,也是一件美事。
而刘备不知秦瑱所想,见得秦瑱答应,便即一脸笑意道:
“孔明之才,军师一观便可尽知!”
如此二人商定之后,刘备自是大喜,两人又交谈了一会儿,车驾便到达了郡府之外。
为了给秦瑱等人接风,刘备在府内准备好了宴席。
是夜,刘备大宴群臣,包括诸葛亮和太史享也在其中。
席上刘备自是亲切的将太史享招到自己身旁,又问起了太史享关于太史慈的近况。
太史享见得刘备,但觉亲切不已,又将太史慈近况告知。
刘备闻言,便拉着太史享的手道:
“吾与子义虽非兄弟,却也有兄弟之义。”
“如今子义兵败南下,贤侄便居于府内,只当还于家中,切莫担忧过甚!”
“待来日时机成熟,吾亲自领贤侄南下,好叫汝父子相会!”
这些话语,秦瑱给太史享提起过类似的意思,但从刘备嘴里听着,太史享便觉一阵安心。
当即点了点头,又问起了刘勋头颅该如何处置。
由于之前秦瑱没有给与处置方法,故而刘勋的头现在还在太史享手中。
对于此事,刘备自然问起了众人。
“明公,刘勋其人虽好财货,却无大过,本当由朝廷处置。”
“如今即被误杀,亦不当辱之,念其尸身难寻,不若就此好生安葬。”
“至于其家中老小,孤苦无依,理应善待。”
“为虑此人妻妾甚多,不若问其所愿,一一安置,也可彰明公仁德之心!”
刘备闻言,自是欣然点头应诺,又命人收下了刘勋的头颅。
至此,庐江之事算是暂时告一段落。
而秦瑱和诸葛亮的交道,却是刚刚开始。
席上秦瑱一直在打量诸葛亮,只见其淡定的坐在席间末位,即便被冷落,亦是泰然处之,没有丝毫尴尬。
若是有人叫饮,他便欣然应之,若是无人问津,也是自饮自酌,自得其乐。
见得此状,他自是暗自点头,心道孔明果然就是孔明。才学或许会有差别,但是这份气质,却远非他人能比。
如此思虑之间,他便对孔明笑道:
“孔明,且自过来,与我饮上几杯!”
诸葛亮听闻此言,先是一惊,随即便急忙起身来到了秦瑱身前恭敬道:
“弟子尚未礼敬,不敢劳秦君相邀。”
说着便要给秦瑱倒酒。
“无须如此,吾视子瑜如吾弟,汝亦吾弟也!”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