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比不上贞观年间,臣民们拿李治与李世民比较时,谁还会给李治正面评价?
这种情况直到李钦载的出现,大唐的国势才慢慢有了转变。
无论别人承不承认李钦载对大唐的贡献,这些年大唐在军事上,民生上,粮食产量上,未来百年的战略上,都无法摆脱李钦载的影子。
是的,每件事都有李钦载的参与,尤其是军事上,火器的出现,让大唐王师将士恢复了贞观年间的雄风,甚至有了质的飞跃,对周边邻国形成碾压式优势。
于是,倭国被灭了,高句丽被灭了,新罗眼看也要被灭了,吐谷浑被收了,西边的吐蕃惶恐不安,军事上不得不转攻为守,再也没有对抗大唐的勇气,为了消弭兵祸,吐蕃大相甚至愿意签下丧权辱国的盟约。
细数下来,这些功绩都与李钦载有着直接的关系。
李治呢?
这些功绩当然也要算在李治的头上。
有了李钦载的辅佐,李治这位帝王的懦弱形象,早在当年灭倭国,收吐谷浑时,朝野臣民已开始慢慢扭转。
现在人们评价当今天子,不会再说“不类乃父”,而是用傲娇的态度,淡淡地评价一句“嗯,这位天子还行,没丢太宗的脸”。
然后呢?
新罗国即将被灭,吐蕃的南面门户被大唐硬生生敲开,人们或许又将换上新的评价。
“嗯,这位天子确实不错,比当年的太宗先帝还强。”
军国大事离百姓太遥远,或许又会换个话题。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