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帮我带一个火炉子吧,要小点的。”芙蓉从钱匣子里摸出一吊钱来,交给杨波。
石米镇的集市,因沾染了喜庆气氛,也变的更热闹了些,那些卖糖人的。变杂耍的,说评书的,唱小调的。更加卖力,个个憋的脸红脖子粗,但因为可以多挣些银两过个肥年,人人都卯足了劲儿的表现。
杨老爷子跟杀羊师傅商量好,隔天去家里杀头羊。付了那人十文的定钱,然后又带着杨波逛了逛。买了些过年用的东西,才挑了个小些的火炉子,抱着回了家。
叙炉在冬季用处广泛,圆柱状,半米高,里面填上煤球,不但能烧水,还能挨着火炉子坐着取暖。芙蓉得了叙炉,自然高兴,却发现家里没有煤球,王婶子想起家里还堆了不少,当即挎着篮子,数了几十块来码在芙蓉家小厨房:“这些够用到开春的了。”
杨老爷子瞪着王婶子,小声的嘟囔道:“这个败家老娘们,人家买了个叙炉取暖,她就要送煤球来。”
升火炉子这样的技术活,芙蓉不怎么会,还是杨老爷子帮的忙,先捡一些干干的木柴劈开了,点着,塞进叙炉里,把叙炉烧热以后,上面码上煤球,连续放三块,等煤球烧着了,便将先前的木柴从下面掏出来,叙炉就算升好了,杨老爷子热的一头汗,手也脏了,芙蓉给他倒了半盆子水洗手,他却在雪地上将手抹了抹,背手回家去了:“连个火炉子也不会升,还会干啥”
“芙蓉,你别跟他一般见识,他说话就那样的。”王婶子赶紧的打圆场。
芙蓉早已是习惯了。
升好了火炉,茶茶跟葫芦就可以围着火炉子取暖了,天寒地冻的,石米镇的人无不穿着厚厚的棉袄,这个喘口气都结冰的季节,大多数人不愿意出门,除了去集市上应应景,多半时间缩在屋里,或是蹲在灶前,或是坐在被窝里,或是抱着火炉子取暖。
葫芦从王婶子家拿来一把玉米籽,趁着火旺,便将玉米籽一个一个的扔在火炉上,玉米受了热,有的被烧焦了,发出一股子焦味,有的却炸开来,成了爆米花,葫芦听着这啪啪啪的炸裂声,兴高采烈,笼子里的鸡听到这动静,吓的或是缩成一团,或是直接跳了起来,咯的乱叫,一时间,屋子里飘荡起了鸡毛。
茶茶得了芙蓉的指示,果断的把葫芦手里的玉米籽收走了。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