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新世界1620 > 第一章 花落谁家

第一章 花落谁家(第2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1645年2月18日.周日,华美香港总督区.

初春的香港岛,此时一如既往的繁忙.内陆的多个街区建设工地已经进入最后的收尾工作.虽然城镇扩建力度比最初几年小了许多,但和前两年相比,香港岛的城区建设又发生了不少变化,显得更加阔气美观.

香港总督区成立八年,新一轮的定居权入籍法令颁布后,岛上的华美正式定居人口终于突破了10000人,不过依然有超过7000的大明籍流民劳工在此地长期打工生活.这些大明劳工以湖广,江西的南下落难流民为主,在香港从事着码头搬工,车夫,建筑工的底层繁重工作.由于本地粮价较低,人均月收入又超过二两银子,所以生活大都安定,就等着什么时候攒够本钱衣锦还乡.

优良的港口地理位置加上自由贸易和低税率的发展政策,香港早已取代澳门成为了广东的海贸第一门户.加上东联集团向国内中小企业开放了部分远东业务,香港产业园终于拥有了几家小规模的制造企业,使得香港摆脱了纯粹的贸易消费型城镇的单一发展路线,拥有了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

港口,东联集团从东南亚最新收购的一批稻米正在陆续卸下,码头上一辆辆板车往返,数百名在香港务工的大明劳工是忙得汗流浃背,脚不沾地.在距离码头不远的货栈仓储区,一群从广州赶来的从事粮食贸易的海商眼巴巴地看着仓库大门,捏着交易合同等着提货.

和近在咫尺的广州相比,南洋稻米一向价格低廉,每石稻米的批发价格通常九钱到一两银子,甚至某些年份还要更低.不过从去年春季开始,情况开始有所不同.到岸的南洋稻米看起来虽然比往年多了许多,但香港的大宗粮食批发价格却一直在上升,最近一个月的稻米批发价格已经折合每石.超过一两三钱,而且出售数量也进行了严格限制.

再联想到去年琼州秋收后的稻米大部分都被南海商号卖给了东联集团,就让人不由得产生东联集团是不是打算囤积惜售的猜测.

以琼州为代表的广东这两年的水稻一直收成不错,对外流转量年年大增,加上数量众多的南洋稻米,福建沿海州县的百姓也在受益.广东的大宗粮食贸易出现萎缩,也间接影响到了临近的福建.福州,泉州城内的稻米市场售价已经上涨了两成,达到了每石二两.多年来福建的市场粮价一直稳定在一两八钱以下,眼下这个价格涨幅着实让人有点紧张.

如今大明只剩下半壁江山,北方难民如潮南下.江南重要的稻米产地浙江又适逢罕见的大面积涝灾,加上江西在过去两年里惨遭兵祸肆掠,富庶的江南之地也隐隐出现了粮食匮乏的征兆,南直隶的粮价甚至一度攀升到每石六两白银.

江南普通百姓的日子虽然不是很好过了,但香港的南洋中转贸易的却越发得红火.

吕宋共和国成立之后,正在东联集团的扶持下展开大规模建设和农业开发,南洋华裔海商都一窝蜂参与了从吕宋马尼拉到香港的贸易航线.吕宋拿着大把华美贷款,就如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以华美的香港为中转口岸,大量采购大明的货物和走私人口.在大明东南沿海贩卖猪仔,臭名昭著了近百年的"人牙"甚至都深入到了两广和福建内地.

不过和吕宋海商的唾沫飞溅相比.大部分从湖广,江西流落到东莞和新安县一带的大明难民大都把广州或香港作为了他们的首选之地.只要不是走投无路,也没多少人愿意卖身漂洋过海去南洋开荒.

从半个月前开始,一批在港口检疫区附近的窝棚里定居的大明劳工家庭,就被总督府派来的警察给强制迁开了,然后就看到数量超过两千人的华美陆军士兵进驻.站在太平山高处望去,一大片的墨绿色帐篷之间,一群群佩戴华美外籍军团棕熊旅徽章的官兵在走动.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777.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