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进入了结业爆发期,修学多年的学子们纷纷毕业,大部分人都选择奔赴各国寻找机会。</P>
这个时代的国君们也都是很实在的,有本事那就会用你,施展才华的机会外加高官厚禄什么都有。</P>
不这么做,还死抱着贵族拥有一切,庶民没有机会的国君,基本上连宗祠都被烧了。</P>
说的再好听都没用,现实的利益才是真正的推动力。</P>
李云泽教授出来的学子,最起码都有一技之长。</P>
而且基本上都是以务实为主,用了就能见到效果的那种。</P>
这等立竿见影的表率作用一出,各国国君与各个家族都是喜出望外,对李云泽与儒家的感官自然也是飞速飙升。</P>
有了现实的例子在,激发了更多想要靠知识出头,改变人生命运的学子,不惜百里迢迢,千里迢迢的跑来求学。</P>
眼见着来求学的越来越多,少正卯熟门熟路的准备再度扩建书院。</P>
“不用扩建。”</P>
李云泽摆摆手,阻止了少正卯“这里只收三千学子。”</P>
少正卯疑惑不解“可求学的更多...”</P>
“择优录取。”</P>
“都挺优秀的...”</P>
李云泽扫了他几眼“结业多少就收多少,按照成绩排序来。告诉那些没被选上的,要么继续等下去,反正每年都会招收一次。要么就去找那些已经结业的,他们也可以收徒。”</P>
少正卯惊讶“他们也能收徒?”</P>
“为什么不能收徒?”</P>
李云泽摊手“有本事的人自然可以收徒,只要记住儒家的核心教义尚武,能够熟读《抡语》就行。”</P>
“你从学子之中招募一批人,专门游历天下去看看结业了的儒家弟子,收徒的时候是否还严格遵循儒家教义。若是违背了尚武之心,那就将他们开革出去。”</P>
少正卯不清楚为何李云泽执着于只收三千弟子,不过也没有多问,应声之后就去忙事。</P>
李云泽这儿,则是去寻范蠡。</P>
“师父。”</P>
见着李云泽进来,范蠡拿起书案上的一摞纸上前“投资吴国的计划,已经写好了。”</P>
接过来仔细看了一遍,李云泽满意点头“写的不错,尤其是持有铸币权这一点,你算是没白学。”</P>
“都是师父教的好。”</P>
李云泽摆摆手“此去吴国,只做你自己的事情,伍子胥与你大师兄那儿别多问多管,他们有自己的事情要做。”</P>
“是。”</P>
“还有。”</P>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