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还是老问题,样式图太过简单。其实工部也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现在使用的样式图,已经比以往那种华而不实,走艺术范的样式图详尽写实了不少,但依旧很难满足要求。在很多时候,是靠着工匠“猜”来制造的。
这不难理解,再详细的图纸,毕竟只是一个平面二维的东西,画了正面,就看不到反面、侧面,更不要说内部结构。如果仅仅是为了欣赏,当然没问题,但若是要根据图纸制造实物,难道只做一个正面,或者壳子?
这就好比一张正面的宫装仕女图,小嘴黛眉杨柳腰,看着挺美,可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从一张平面图上,看出这个侍女的三围是多少,后面那臀儿翘不翘,被裙子遮住的大腿上没有长毛。
最近思想有点下/流,动不动就想女人大腿上的那点事,这样不好。
思维拉回正题,现成的播种机实物是有的,可以通过观摩实物来照葫芦画瓢。但是这只适用于小规模制造,一两个人,一两台还好办,在大规模制造中,不可能每个工匠都发一台实物供他们参考,也不可能上百个工匠从早到晚挤在一台播种机跟前观摩。
而就是这样一台实物,如今还放在兰陵庄子上,工部也看不到。
第二个难处,是播种机自身的复杂性。工部的人算过,别的不说,仅仅是播种机上的大小‘齿轮’,一台就有二十五个之多,每个齿轮的大小、用处甚至形状都各不相同,齿轮和齿轮之间,齿轮和其他配件之间必须严丝合缝,稍微差一点配对不上,做出来的播种机就无法正常运转。
更不要说播种机上还有其他的各类不同配件。
如果不要求速度的话,一个熟练匠人倒是可以慢慢的去琢磨,一点点的改进,花上个一两个月,总能琢磨出一台来,慢工出细活嘛。可问题是,朝廷给的时间太紧,数量又太多,按照这种速度,想要完成朝廷下达的任务,恐怕得好几年。
要知道宋大头的手艺也算是相当靠谱了,不比工部的那些甲等官匠差,即便如此,当初也是几乎集中了卧牛村全村之力为他保驾护航,并且在萧庭的手把手指导下,用了大半个月时间,才做出第一台播种机。据说如今工部里,只有几个国宝级别的老匠人,才能**勉强完成播种机,饶是如此,做出来的,也大多无法实用。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