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将一入雀室,一齐躬身请罪:“我等为拒郭、张叛军。未能及时救驾,陷陛下于险地,请陛下降罪。”
刘协享用了一个难得的美食早餐,而且又身处绝对安全之下,心情舒坦,轻松摆摆手:“诸君戮力同心,勘乱剿叛,只有功,何来过?请罪之事休提。嗯,与郭、张之战如何?”
杨奉代表四人说道:“臣等与二逆战于曹阳亭,斩首五百余级。因心牵陛下,不敢恋战,故引军而还,并别遣宋果、徐晃先行折返。未曾想到,陛下竟被李逆凌迫于斯……幸有辽东太守马君不辞千里,忠义护君,幸甚。”
刘协朝一边的“准姊夫”望了一眼,含笑点头,马悍谦逊一笑。
四将同时注意到了天子近身之年轻将领,心下俱是惊异不已。他们在来之前,已经从李乐、宋果、徐晃那里,得到关于马悍的情况,心里有所准备,但见到真人时,还是有点不敢置信。这就是那个一夜之间就将公孙度掀下马,鲸吞辽东,更以数百骑摧折李傕中军,一举拔之的新晋右将军?果然很年轻啊……
马悍却在冷笑,斩首五百余级?呵呵!他在入雀室之前,乌追就送来消息,杨奉四将在距此五十里的曹阳亭东南与郭汜、张济大军接战,几乎是一触即溃,被斩千级。若非有匈奴人在侧翼牵制,四人能不能安然回来还得两说。当然,斩首还是有的,据乌追说还不到百级,不过在三国时代,夸大军功是常事,已经是惯例了。
斩首多少,胜负如何,显然不是刘协关注的重点,他在意的是,这数支大军能否尽可能保全足够的人马归来——在这位少年天子眼里,质量并不重要,数量才是最紧要的,人马越多他才越安心。至于另一面,人马越多人心越杂,越容易出乱子,则被他忽略了。
刘协心满意足轻拍案牍:“好,诸君安然返回,可喜可贺,召集诸公卿,共商东行之议。”
御前会议,其实只有两个问题:一是谁走水路,谁走陆路;二是粮秣配给问题。
辽东军船只载重有限,从辽东出发时,基本是满载的,只是一路南下,人吃马嚼,临近雒阳时,已消耗粮草近三分之一,空出了**条漕船,正好可载天子、后宫、百官、侍卫及宫人。其余军队不用说,自然是走陆路,在这一点上,没有异议。争议的重点,在于董承与李乐,坚持要求在天子护军中加塞部分自家人马,不能全由你马悍包圆了。
董承有部分官员支持,而李乐则有主力白波军支持。马悍虽然有船、有粮、有人,奈何初来乍到,一时还真不好硬掰。
最后在杨彪、刘艾、伏完等人的斡旋下,马悍同意分出三百个名额,或者说是舱位,让二人均分。马悍将留下一百轻骑、一百步军、一百辅兵,从陆路行军,同时押运从李傕大营缴获的军资。而白波军则必须保障白狼军这一部及军资的安全。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