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一开始,我只想搞钱 > 第75章 在香港

第75章 在香港(第2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而且邵邨人也想入驻地产事业,于是开始收缩电影制作的业务。

58年,邵逸夫从南洋来到香港,因不满二哥的决策,毅然接下了家族的电影业务,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有限公司”,自此,“SB”的大LOGO正式出现了。

从59年到79年,整整20年,基本都是邵氏一家独大!

捧出了李翰祥、张彻、胡金铨和楚原这四位东南亚电影业的名导演。

刚好四个人都是以武侠、动作片出名。

但不要以为邵氏只做动作戏,事实上,你能想到的题材,邵氏都有尝试做过,包括科幻片,1975年,邵氏模仿日苯的《奥特曼》,拍摄了特摄电影《中国超人》…后来又斥巨资拍摄了《猩猩王》…

问题是《猩猩王》的成本是500万港币,票房只有不到120万,反倒是《猩猩王》的女主角伊芙莲嘉参演的另一部电影《俏探女娇娃》卖了770万…

换了伱,你怎么选?

后来,邵氏继续斥巨资拍摄了《星际墩台》…

主要那阵子《星球大战》为代表的科幻片风靡香港,之后又有《星河战队》、《星际迷航》,邵氏也急了…

说起邵氏的代表作,《大醉侠》、《独臂刀》、《刺马》都是口碑佳作,但全世界范围内,或者说北美观众最为熟知的,应该是《天下第一拳》,此片曾跻身当年北美十大卖座影片。

其实,邵氏包括电懋影业,最开始的市场确实在东南亚,但他们一直有野心占领全世界,尤其是邵逸夫,他以香港为制片大本营,一路攻城掠地,抢占港台东南亚市场之余,又虎视韩日欧美,启动制作、发行全球扩张战略,纵然出师未捷,却为日后以嘉禾为首的港片成功进军国际打下基础。

邵氏大制作在美国也无法冲出唐人街。

如何敲开美国包括日苯两大电影市场,将“邵氏佳作”发行到全世界?

发动影展攻势失利之后,邵逸夫选择的另一策略是加强业务合作,联合摄制跨国电影,希望先通过合拍的形式进军国外…

很可惜,邵氏与欧美公司合作拍戏的地位并不平等,在更多时候,邵氏起到的只是支援作用,譬如协助西片来港取景,提供技术人力支持。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777.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