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最后两个锦囊居然是卖了赵云…
三国演义,蜀汉就两个完美人设:诸葛亮和赵云。
赵云:又帅又能打,不骄不躁,忠诚可靠,能当保镖又能统兵,号称常胜将,搞得这么悲凉观众很容易不买账。
诸葛亮,神机妙算,多智近乎妖,而且也是大帅哥: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见龙卸甲》里面的诸葛亮找了濮存晰演…
咱就不说长相啥了,扮相过于糙了,敌军一万来袭,诸葛军师扒饭如饿鬼,随口就是按灶算兵数,倒暗合当年庞孙斗智的减灶法,与诸葛四出祁山退兵法遥相呼应,真是大大有才。
军师神算,说雷电交加,呜呼,赵云出道战,倒成了织田信长桶狭间突击今川义元。布阵,左青龙,右白虎,二十人突击中路…
大哥,20人打一千?
牛逼!
最后,诸葛军师翻脸不认人,把子龙将军做了诱饵…
神机妙算在哪?
嗯,一下子把两位神坛人物都拉了下来!
差评可想而知…
对比一下,《赵子龙2》简直不要太好看…
……
其实,西方电影,不对,应该说电影类型,具体什么类型我也说不好,但大概剧情是一定的:一个老人一辈子夺得了无数荣誉,在老年或者新时代面对挑战,面对自己,实际上是每一个人要面对的问题,也是西方新教意义上强调的个人职业道德伦理。
《见龙卸甲》输出的就是这种调调,整部戏的核心是那张地图:无论你走得再远,最终都将会回到原点,也就是“宿命”。
所以,凤鸣山之战,赵子龙放了曹爽一马!
——或许到达凤鸣山的那一刻,赵子龙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结局。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