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开始了
“不是人,简直不是人啊。”
“为了二十几亩水田,竟将别人一家十余口全部杀死,连几个月的孩子都不放过。”
“畜生,畜生啊。”
“是啊,真不敢相信,圣人之家竟然做出如此残忍之事。”
“那算啥,你看这个才叫畜生……驾车出门,见到女人就掳上车奸淫……”
“这踏马哪是什么圣人之家,畜生都不如啊。”
路边茶摊,一群苦力脚夫一边就着茶水吃硬面饼子,一边讨论着。
话题自然是闹的最厉害的孔家之事。
这件事情的话题性实在太大,再加上报纸接连报道,可以说天下皆知。
孔家所犯的恶行,一次又一次挑战了人类下限。
尤其是一些年龄大较大,经历过乱世的中老年人,更是被勾起了痛苦的回忆。
对孔家生出了恨意。
然后他们就通过口述,将这种恨意传递给身边的人。
身边发生过的事情,和远方发生的事情,感官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广大百姓的怒火被成功激起。
这时,茶摊老板忽然说道:“别说了,别说了,那边来了几个读书人,小心他们拿大家见官。”
众人顿时鸦雀无声,都低着头不敢说话。
毕竟大家都是底层人,得罪不起那些老爷们。
那几个读书人路过摊位的时候,似乎被汗酸味儿给熏到了,都一脸嫌弃的快步走过。
这种毫不掩饰的态度,让众人心中更是憋闷的慌,再也没有人说话。
过了许久,才有人说道:“不都说,理学派的大老爷们刚正不阿,为民请命吗?”
“想来定能严惩孔家,还百姓一个公道。”
“理学?呵……”有人发出嘲弄的声音:
“刚才那几个都是理学的,就这样的人,指望他们当了官为民做主?”
有人附和道:“是啊,孔家那可是读书人的祖师爷,他们怎么可能会秉公办理。”
现场又重新热闹了起来,大家开始说一些不知真假的传言。
“我邻居家的二舅的小舅子的儿子,就因为说了几句,被读书人拿去见官。”
“花了一贯宝钞,又被打了十大板才放出来。”
“这些读书人,维护他们祖师爷维护的很呐。”
“是啊,他们怎么可能会为了百姓,得罪自家祖师爷。”
有人压低声音说道:“我听人说,那些理学的大老爷,其实是联合起来夺太上皇的权。”
“根本就不是什么为民请命。”
也有人质疑:“不会吧,那些大老爷可是敢逼着太上皇处罚亲王和驸马。”
马上有人回怼道:“无知,除了这两件事情,你还能说出他们干过别的什么事情吗?”
“他们逼迫太上皇处罚亲王和驸马,其实就是夺权。”
说着说着,众人几乎已经相信了,这就是唯一答案。
而且百姓已经开始产生担忧:“如果理学大老爷真的是为了夺权……那可怎么办是好啊。”
“是啊,太上皇年龄大了,皇上又中风不良于行,太子还年轻……”
“你说,那些人掌权以后,会不会把我们的地给收走啊。”
“这可不好说,而且我听说县令很讨厌百姓到处走。”
“恨不得建个高墙把村子围起来,百姓只有种地的时候才能出村子。”
“平日里出村就要被抓起来打死。”
“啊?那可怎么办?不能出来干活,光靠地里那点产量,还不饿死啊。”
“饿死倒不至于,听说朝廷在推广殷薯,咱们这已经有地方开始种了。”
“以后种殷薯,混个半饱还是没问题的。”
“但也只能混个半饱了,别的就别想了。”
“太上皇可不能退让啊,必须要打倒那些奸臣。”
“只有太上皇才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是啊,希望太上皇能重新振作起来,将这些奸臣统统杀死。”
类似这样的讨论,最开始是在各大城市流传。
很快就传扬开来,迅速传遍全国各地。
理学官吏和读书人自然不会放任这种传言,开始采取强硬手段,禁止百姓讨论。
一旦发现就以散步谣言毁谤圣人为名,将人给抓起来。
但其结果就是,更加让百姓相信,这些理学出身的官吏,必然会护着孔家。
一旦百姓产生这样的想法。
那理学营造出来的‘道义’外衣,也就不存在了。
没有道义加持,却站在高处,那必然是万人毁谤。
各种阴谋论也随之而出。
其中流传最广,也最为人认同的,自然就是理学派其实就是为了夺权。
事情能发展的这么顺利,前面十年的宣教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一系列的善政,确实极大的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大家虽然过的苦,但杂税少了,能靠自己的努力吃饱饭。
这已经是前所未有的好日子了。
尤其是对于刚刚经历过乱世的人来说,对比太强烈了。
强烈的反差,也造成了他们对大明,对皇室的认可和忠诚。
以前被报纸引导,他们觉得理学大佬是为民请命。
但即便是那时候,也没有百姓骂皇家。
甚至很多人认为,太上皇和大臣都没错。
太上皇护着自己的儿子女婿,那是天经地义的。
谁不护着自家孩子?
大臣维护礼法,也是值得表扬的。
然而因为孔家的事情,加上报纸有意引导,舆论风向就开始变了。
简单点说就是,以前君明臣贤大家都想要。
但现在皇家和大臣,只能二选一。
你选谁?
百姓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皇家,因为皇家确实能让大家吃上饭。
大臣?
你敢抢皇帝的权,那就是大大的奸臣。
同样是孔家的恶行,不同的人关注点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普通百姓关注的,是孔家草菅人命、欺男霸女之事。
比如达官显贵、有钱人家的女眷们,更关注孔家是如何对待女子的。
赵芝在看到报纸上公布的孔家恶行之后,,更是直接说:
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理学大佬表示,他们内部正在紧急协商,如何断尾求生。
只是内斗的厉害,谁都不想成为被牺牲的那个人,所以到现在都没有商量出策略。
而且大家都不想背负杀死圣人之后的骂名。
这一篇报道,在不同的人眼里,有着不同的理解。
普通百姓的想法是,果然和我们猜的一样,这些理学就是道貌岸然的衣冠禽兽。
自认为比较理智的,这认为这应该是故意引导话题。
但唯有理学派的核心官吏知道,这一切都是真的。
那么,到底是谁将这些消息泄露出去的?
本就四分五裂的理学派内部,再次出现了信任危机。
自然也就更商量不出,什么统一的应对办法来了。
——
时间很快就来到五月十八日,这天东宫传来好消息。
太子妃徐妙锦诞下一麟儿。
太子嫡长子出生了。
朱雄英的子嗣很多,目前已经有四子三女。
然而嫡长子的出生,依然震动朝野。
皆因按照大明的礼法,这个孩子将是皇位的提出相关理论,并禁止近亲结婚。
这样更加的水到渠成,遇到的阻力也会小很多。
言归正传。
对于大家迫不及待讨好未来皇后的行为,陈景恪又好气又好笑。
你们现在就送礼,是不是忒早了点?
福清倒是非常开心。
陈远和冯氏就更别提了,陈家娶公主就算了,竟然还能出皇后。
搁以前,他们做梦都不敢想这样的好事。
不光是外人对陈家的态度有所改变,就连亲朋友的态度,都有所变化。
比如徐达,直接就将圆圆当自己家的了。
至于老朱、马娘娘他们,就更别提了,就差把孩子抱宫里自己养了。
朱雄英更过分,直接以爹爹自居。
关键他不光喜欢圆圆,连团团也一起喜欢。
一见面就是‘爹爹来看你们了’,完全无视了他和这俩孩子同辈分的事实。
不顾也没人纠正他就是了。
大家各论各的就好。
而且他喜欢两个孩子,不是更好吗。
太子嫡长子的诞生,也让许多人看到了机会。
这是天大的喜事,那自然要‘喜’起来,沾了血岂不是就不美了?
万一血煞之气冲撞到这孩子怎么办?
于是,就有人借机上奏,希望太上皇能暂停杀戮,为孩子祈福。
孔家的人,也上了贺表以及请罪书,希望太上皇能看在圣人的面子上饶过他们一次。
以后他们保证悔过自新。
然后……这些人就全部被罢官了。
朱元璋在朝堂明确表示,孔家罪大恶极天理难容,不查清楚愧对天下苍生。
广告位置下